本报驻北京记者 丁 杨 李 雪
龙年春节,北京城乡处处文化飘香。记者从北京市文化局获悉,除夕至正月初五,26个主要庙会和民俗活动吸引市民566.8万人次;23家公共图书馆开展102场讲座、交流和演出活动,6万余名读者受益;43家主要剧院演出298场,吸引观众近30万人次。此外,遍布城乡的文化馆(站)共开展了90余场文化活动,受众达百万人次。
民俗文化人气足
在春节假期的最后一天,京城几大庙会上的游客较前几日不减反增。龙潭庙会上8支花会表演队的拿手绝活引来阵阵叫好声;地坛庙会的仿清祭地表演和文艺演出吸引大批游客。
同时,北京各区县依托地域文化优势,推出系列民俗风情活动。厂甸庙会将民俗花会与琉璃厂士子文化相融合,推出“金榜题名状元游”特色花会活动,进行中幡、天桥摔跤、琴书、撂地相声等演出,呈现天桥民俗演艺文化;第十一届北京民俗文化节暨第十四届东岳庙春节文化庙会则结合祈福主题推出子时祈福、请红腰带、挂福牌、绕福树、打金钟等活动,并恢复了北京东岳庙规范繁多的斋醮科仪,再现传统文化魅力。
群众文化唱主角
今年春节,北京的群众文化活动坚持面向基层、重心下移、服务群众的原则。北京市文化局在春节期间开展了以“喜迎新春、颂扬北京、传递温暖”为主题的系列群众文化活动,共有212项公益活动,包括庙会展演、展览展示、公益讲座、综艺晚会、游园游艺五大类型,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参与和欣赏。朝阳区组织流动放映队深入偏远农村,放映优秀故事片和实用的科教片;密云县开展了“送戏下基层”“送图书下基层”和“送数字电影下基层”活动,活跃群众节日文化生活。
图书馆、文化馆作为文化活动的重要场所,联合各街道、乡镇文化站和文化活动中心在春节期间共组织了11项市级重点活动、200多项基层文化活动,直接为基层百姓服务。来京创业和务工人员除了和北京市民一样享有免费的基本文化服务外,还能参加专门为他们组织的文化活动,如通州区举办了慰问进京务工人员演出活动,并为外来务工者子女开展免费阅览服务。西城区图书馆举办了“视障读者庆新春游艺会”,东城崇文图书馆为孤寡老人送书上门,帮助中老年读者、残疾人通过文化信息共享工程实现更好阅读。
文艺舞台惠民生
春节长假期间,首都主要剧院平均上座率达69.2%,比去年同期上升5个百分点。近300场演出涵盖戏曲、话剧、芭蕾舞、儿童剧、杂技、曲艺、音乐会和演唱会等多种舞台演出样式。
国家京剧院和北京京剧院分别坐镇梅兰芳大剧院和长安大戏院,共演出20场大戏,让戏迷们过足了戏瘾。国家大剧院的原创话剧和德国汉堡芭蕾舞团的芭蕾舞剧,保利剧院的莫斯科国立交响乐团新春音乐会等,都为观众带来了精彩的视听盛宴。
今年春节的各类文化活动,都非常注重公益性。首都剧院联盟旗下30多家成员单位均推出了50元至100元的低票价区,长安大戏院更是推出了20元的日场票价。在政府补贴的帮助下,怀柔、密云等郊区县剧场还在春节期间推出39场平均票价为20元的公益演出,让3万名观众直接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