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驻陕西记者 任学武
“春节去大唐西市逛庙会”,这已成为许多西安市民过年的首选。从2010年才开始举办的陕西西安大唐西市文化庙会,何以具有如此的魅力?龙年春节前后,记者先后3次前往大唐西市庙会,亲身感受了这里的文化魅力。
“为老百姓提供一个年味浓郁的好去处”
1月28日(正月初六)上午9时,距离庙会每天正式接纳游客还有一个小时,当记者第三次来此造访时,庙会的“当家人”——西安大唐西市文化产业投资有限公司执行总裁李中航,已经来到现场布置当天的展演活动了。
西安大唐西市是隋唐丝绸之路的起点,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商贸中心,李白等文人骚客曾在这里留下过动人的诗篇。虽曾中断1000多年,但有“盛唐第一庙会”之称的大唐西市文化庙会在虎年(2010年)“复活”后,接连爆出10万人次、20万人次的日接待纪录,可谓“一鸣惊人”,而到了兔年庙会,接待游客更是突破100万人次。
“今年从正月初二至初五4天时间里,庙会累计接待游客接近80万人次,到正月十五庙会结束,游客肯定超过去年,好戏还在后头呢。”大唐西市游客服务中心工作人员拿着报表向记者介绍。
“传统年俗是中华文化的基本要素,应当得到必要的尊重、维护和传承。作为民营文化企业,我们应该有这样的文化自觉,也应该有这样的文化担当。打造春节文化庙会,就是为老百姓提供一个年味浓郁的好去处。”李中航表示。
“明年我还要来”
除夕前夜的一场大雪,使得春节期间的西安每天的气温都在零下4度左右,但寒冷的天气并未挡住市民逛庙会的热情。1月27日(正月初五),西安大唐西市春节文化庙会迎来了人气最旺的一天,庙会人如潮涌,就连大唐西市外的街道也被众多的小贩占据,成了一个熙熙攘攘的大市场,简直有些寸步难行。
家住西安东郊的孙先生带着一家老小七口人来逛庙会,他说,捏泥人、吃棉花糖、玩踩高跷是小时候过年最常见的,孩子们没有看过这些民俗演出,特意领他们来感受一下。
本届庙会内容丰富,主要有“逛庙会、晒幸福”西安市民春节庙会摄影展、“大唐西市迎春书画展”和“破五敬财神、万家祈福活动”等10余项百姓喜闻乐见的节庆民俗文化活动,还有“大唐西市古玩城第一届赌石文化节”“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佘国平佛教艺术作品展”“中国铜雕工艺大师佛具展”等展览。
工作人员身着唐装,扮成各种样子的唐朝人,或巡游以展示大唐的宫廷礼仪,或抚琴下棋以重现当年的娱乐活动,吸引着游人争相上前与他们合影。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区域,不少家长带着孩子一起逛。华县皮影的现场雕刻、陶艺的制作、华阴老腔的表演等,都成了陕西民俗文化的“活教材”,孩子们不仅玩得开心,还收获了不少知识。8岁的小女孩王琪虽然是第一次逛庙会,却已经爱上了它,“明年我还要来。”她说。
一个庙会的“变”与“不变”
本届庙会的亮点之一是邀请陕西省“经济强市、文化大市、生态名市”——榆林市作为活动的主宾城市。绥德、靖边、定边、横山、清涧、府谷等文化大县带来的极具特色的腰鼓舞、大秧歌、信天游、霸王鞭舞等精彩演艺轮番登场。大唐西市广场400余个座位每天都是座无虚席,场外站立的观众也是里三层外三层,陕北特色的节目让西安市民及外地游客大饱眼福。同时,在主宾城市民间工艺风俗展示区,风格各异的雕刻、活灵活现的剪纸也吸引了游客的眼球。在绥德县剪纸艺人曹毛女的展位前,回乡过年的程女士一次就购买了200套剪纸作品。她说,等她过完年回北京后,要将这些剪纸作为礼物送给同事和朋友。
就在正月初二庙会开幕当天,榆林市文化局一位工作人员向记者表示,主宾城市的做法可以说是造就了三赢格局:受邀主宾城市有了一个免费展示自身文化的平台,市民游客免费欣赏了特色演艺,庙会增添了新的亮色。据了解,邀请主宾城市的做法今后将延续下去。
陕西省文化厅非遗处处长崔天民认为,大唐西市文化庙会之所以能得到广大市民和游客的认可,而且一年比一年红火,就在于其创意中的“变”与“不变”:“不变”的是营造欢乐祥和节日氛围和浓厚民俗气息的内涵,即永远保持“年的味道”;“变”在不断创新形式,如新增了主宾城市特色演艺及民间工艺品展示,设立了“逛庙会 晒幸福”、攀岩等市民可体验、可参与的活动,一下子让新意凸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