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志涛
舞台是艺术家创造美、演绎美,观众欣赏美、感受美的地方,它提升了人们的生活质量,影响和净化着人们的灵魂。
细数当下的舞台艺术作品,高科技、声光电的融入让舞台更加新奇绚丽,演员的表演也越来越技术化、专业化,这一切都对作品创作有很好的推进作用。但依靠这一模式创作出来的作品,就如同是同一流水线上生产的产品,像流星般可能有瞬间的辉煌,但很快就会销声匿迹,这种现象一度让我很困惑、很迷茫。
记得2008年我参与创作编排了陕西志丹县的一部陕北原生态的民族歌舞剧《挂红灯》,这是根据一个流传民间的真实爱情故事改编的,也是我作为编导第一次参与创作的作品。到了志丹,看到的演员让我很吃惊,这些高矮胖瘦不一的男孩女孩没有受过任何专业训练,心想这些孩子能演简直就是笑话,当时我就要求从北京调专业演员。这时候,该剧的总策划王琰大姐给我讲了很多发生在这片黄土地上的真实感人的故事。她说:“我不要那些雕琢的美、做作的情感,我就是想让大家看到男人如山、女人如水的敢爱敢恨的真正陕北人。这些孩子不专业,但是他们会很努力,你排着试试,给他们一个机会。”就这样,我开始了排练。最艰苦的排练环境、最业余的演员,却给了我最意外的感动,没有受过专业训练的他们一个动作要练习上千遍,摔得浑身淤血,还不让我看到,他们永远只有一句话:“导演,只要你信我,我就能做到!”排练过程中,我推翻之前所有的艺术构想,用心去体会他们,用心去感受这片黄土地。最终,在北京首演时,这个没有华丽包装,却无疑有很多瑕疵的剧目震撼了全场,几乎所有观众都感动落泪,演出结束后很多观众冲上台去拥抱这些黄土地养育的孩子。孩子们哭着抱着我说:“你说我们像土豆,北京人好像挺喜欢土豆。”瞬间我泪如雨下。第二天,北京众多媒体用“来自陕北的野性绝唱”报道了这部剧。
在第九届全国舞蹈比赛上,面对众多来自国家专业院团的优秀演员,这群业余“土豆”用《挂红灯》里的一段男子群舞又一次感动全场,获得二等奖,这也是第一个县级剧团获得这么高的荣誉。决赛那天我注意到一个细节,在很多作品的表演过程中,一些优秀演员的高难度技术动作引得很多舞蹈同行鼓掌欢呼,而这个节目结束后呐喊鼓掌的是真正的观众。引用一个观众的话:“不觉得这些孩子在表演,感觉就是他们自己,有血有肉很真实,很纯粹。”引用一个“土豆”的话:“导演,我们是用命跳的。”那一刻,我明白了什么是台上台下的血脉相连。
再观当下很多现象,台上拼大投资、大场面,拼演员的高难度技术,台下观众要么看不懂,要么只是看个热闹。我认为,如果我们追求的所谓的“专业”脱离了生活,失去了最原始、质朴的情感,将无法走近观众,也就没有生命力,若是这样,不如丢掉这个“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