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七届六中全会吹响了文化发展的号角,文化大繁荣的春天已然临近。近日,湖南、四川、云南等地分别召开全省文化工作会议,总结经验,研究部署今年文化改革发展工作,筹划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美好未来。
湖南化强省从文化强市做起
2月24日,2012年湖南省文化工作会议在长沙召开。湖南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路建平,副省长李友志等出席会议并讲话。湖南省文化厅党组书记、厅长周用金在会上作了湖南省2011年文化工作报告。会议在总结工作、交流经验、表彰先进的基础上,研究部署了2012年全省文化工作。
路建平在讲话中说,加快文化强省建设要从加快文化强市做起,各地要找到自己的文化强项和弱项,强项要做强,弱项要抓紧抓好。当前,湖南的文化体制改革有快有慢,有先有后。广电、出版以及动漫、歌厅演艺等方面,湖南走在全国前列,积累了不少经验,但院团体制改革步伐较慢,根据中央有关精神,剧院团改革必须“毫不动摇、加快推进、如期完成”。
据了解,2011年湖南省、市、县三级的图书馆、文化馆、美术馆全部实现免费开放,完成了1058个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任务,实现乡镇文化站全覆盖。各级国有文艺院团共完成“送戏下乡、演艺惠民”演出11269场。长沙市被批准为第一批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衡阳市公共文化服务进社区活动、常德市鼎城区民间艺术团体惠民演出被批准为国家级示范项目。
周用金说,今年将重点做好文化体制改革工作,计划上半年完成全省国有文艺院团体制改革任务。在公共文化服务方面,完善公共文化设施免费开放服务,配备好乡镇文化站的专业人员,继续推进“送戏下乡、演艺惠民”工作,各文艺院团预计将演出1万场。大力推进文艺创作繁荣,坚持一手抓艺术精品创作,一手抓群众性艺术普及活动,创作生产更多优秀作品。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突出项目带动,重点抓一批投资放大、带动性强的文化产业项目。加强宣传新闻工作,加强与中央、地方新闻媒体联系和沟通,充分利用《中国文化报》的《湖湘文化周刊》资源,扩大湖湘文化的影响力。
四川建设与西部经济发展高地相适应的文化强省
2月23日,四川省文化工作会议在成都召开,四川省副省长黄彦蓉出席。会议印发了《四川省“十二五”文化改革发展规划》。24日,四川省文化局长会议暨艺术创作工作会议在成都召开。
“对于四川而言,目标就是建设与西部经济发展高地相适应的文化强省。”四川省文化厅党组书记、厅长郑晓幸的话掷地有声。
《规划》指出,到2015年,四川省文化发展综合实力将达到全国先进水平,四川文化形象进一步提升,基本形成与西部经济发展高地相适应的文化发展新格局。
在新格局中,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排在首位。四川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将以城乡基层为重点,以文化惠民工程为抓手,向革命老区、民族地区和贫困地区倾斜,全面改善市县乡村公共文化设施。按照《规划》,通过几年努力,四川全省城市将基本建成“十分钟文化圈”,农村基本建成“十里文化圈”,实现广播“村村响”、电视“户户通”、县县有两馆、乡乡有综合文化站和广播电视站、村村有农家书屋。
根据《规划》,今年四川省将基本完成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改制任务。到2015年,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文化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将基本形成。
未来几年四川的文化产业将走向何处?“出重拳力推文化产业实现跨越发展,使其成为四川省重要的支柱性产业,基本确立西部文化发展高地和区域文化市场中心的地位。”《规划》明确,到2015年,四川将新增文化企业上市公司2家以上,总资产、总投入超过100亿元的文化企业(集团)3家以上,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全省GDP的比重将达到4%左右。《规划》还提出构筑“一核四带”文化产业区域布局的构想:将成都建设成为全省文化产业核心发展区;着力打造以红军长征路线、川陕革命根据地、伟人故里、将帅纪念园为主要内容的红色文化产业带,以古巴蜀文化和三国文化为代表的历史文化产业带,以“藏羌彝文化走廊”为核心区域的民族文化产业带,以汶川特大地震恢复重建区为依托的重建文化产业带,把川西、川中、川南、川东北4个片区建设成为全省文化产业特色发展区。
为更好地塑造新时期四川文化形象,把“感恩奋进”内化为全省人民的文化自觉,转化为推动四川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行动,四川还将通过实施“三基地一窗口”建设、决策智库工程等重点项目提高公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
云南文化迈进跨越发展年
2月23日,云南省召开全省文化工作会议。云南省副省长高峰出席并讲话。
会议强调,2012年云南省的文化建设要紧紧围绕“文化乐民、文化育民、文化富民”工作主题,突出“唱响高原情怀,弘扬大山精神”的文化主旋律,大力提升文化软实力,不断增强服务科学发展的引领力;大力加强公共文化建设,不断增强服务和谐发展的凝聚力;大力推动文化产业发展,不断增强服务跨越发展的支撑力。
“2011年云南文化建设喜结硕果,亮点频出。”云南省文化厅党组书记、厅长黄峻说,2012年,云南省文化工作将重点突出公共文化建设、艺术创作生产、非遗保护传承、文物保护利用、文化产业发展以及文化交流合作六大工作布局。公共文化建设方面,村级重点抓文化惠民示范村,乡镇重点抓群众文化活动,社区重点抓文化沟通协会,县(市、区)重点抓文化基本保障,州市重点抓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省级重点抓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艺术创作生产方面,重点抓好民族文化工作团(队)“一团三品一场”建设;非遗保护传承方面,进一步形成“片、点、馆、校、会”的工作格局;文物保护利用方面,以“一田(红河哈尼梯田)、一山(普洱景迈山古茶园)、一城(丽江古城)、两线(茶马古道、滇越铁路)、八园(八大遗址公园)”建设为带动,推动文化遗产事业实现“四个转型”;文化产业发展方面,滇中地区以建设昆明民族文化产业园区为带动,发挥园区的集聚作用,滇西地区以建设“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云南段)为契机,重点支持文化旅游发展;滇南地区以建设东南亚、南亚文化产品博览园和滇越铁路的保护利用为重点,着力发展文化贸易;滇东北及其他地区以培育特色文化产品为重点,支持培植地区文化产业体系;文化交流合作方面,以昆明为重点,把滇中地区打造成重大文化艺术交流活动的主办地;以8个州(市)为重点,将边境地区打造成云南省与毗邻国家文化交流长效活动的举办地等。
(本报驻湖南记者李洁、张玲,驻四川记者王雪娟,驻云南记者杨洪文等集体采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