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怀宇
我少时读到许多前辈名家的著作,阅历日深,渐渐心仪一些作者。“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近年来,我在华人世界访问了上百位前辈名家,相谈甚欢,受益良多。2009年夏天,我有幸到台湾访问,拜会了10多位文化名人。就个人性情而言,我对熙熙攘攘之事只有遥远的兴趣,而对历史与文化,总是不停地追问。因此,我在台湾访问的内容大多涉及学术文化。或可视作一位学生向老师问道解惑的对话,从中探求一些知人论世的史料。
一个世纪以来,中国政局风云变幻,许多知识人饱经沧桑,仍然在文化领域上下求索,使中华文明薪火相传,殊为可敬。我乐此不疲地访问前辈知识人,只希望为历史留下记录,自觉义不容辞。
理解一个人颇为不易,读懂一个时代更是梦话。我从不奢望通过对话就能进入每一位受访者的历史世界,只想在笑谈之中,聆听人生风云,碰撞智慧火花。当讲者赤诚,听者会心,便是愉快的精神旅行。
我旅居在“中央研究院”(台湾地区最高学术研究机构——编者),不免感染了一丝学术文化的气息。虽然没有学得真学问,我却仿佛经历了如王汎森先生所说的“没有地图的旅程”。闲暇之时,我多次漫步胡适故居,遥想当年胡适的笑容与愁思。一点一滴的进步,一尺一寸的改造,今日新世界是否让胡适乐观依旧?民主与科学是否为百姓谋得福祉?这些疑问激荡脑海,使我在访问过程中尽可能多请教些问题,少纠缠些主义,试图通过平和的探讨,寻找更加恰当的答案。
短暂的旅程中,我时时感受到同胞的人情味。偶遇政治表演,则报以一笑。余英时先生曾说:“民主作为一种政治原则,它的精义不仅在于少数服从多数,而且更在于多数尊重少数。民主作为一种生活方式,它所体现的价值是宽容、开放、多元、不趋极端、富于同情心等等。所以一个民主的社会往往也是一个最有人情味的社会。”而余先生同时忧虑的“理想主义精神的稀薄”,至今仍然具有现实意义。
翻开历史长卷,中华文化留下了许多动人心弦的篇章。虽然如今我只能追寻前辈大家的故迹,也是赏心乐事。我访问的十多位先生,即使经受欧风美雨的洗礼,依然保有汉魂唐魄的气概,使我如沐春风。文化不分时间与地域,融会古今,折中东西,自有和谐之美。黄进兴先生说想当一个世界知识公民,相信是许多人的共识。
本书的旨趣在历史与文化,受访者的亲身经历与胸襟见识,早已融入了世界的海洋。经过历史的变化与文化的交融,“地球村”已不是空泛之词。在访问中,我受到无微不至的礼遇,不曾感觉到海峡之间的隔膜,深深体会到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油然回忆起童年在家乡榕树下和长辈海阔天空畅谈之乐。“不论海角与天涯,大抵心安即是家。”我有幸聆听精彩人生与智慧,只求自己在漂泊中的心安,如果还能为读者增添一点心灵的共鸣,那便是我最大的快乐。
(本文是《知识人:台湾文化十六家》序言,题目为编者所加,该书已由漓江出版社2011年12月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