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版:特别关注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1版
头版

第2版
要闻

第3版
要闻
  标题导航
在都市丛林中寻找心灵家园
故宫里的雕刻人生
再苦再累也不能少了文化
“回不去”又“呆不住”的年轻一代
新闻链接




 中国文化报 >  2012-03-07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再苦再累也不能少了文化

    “不管是农民还是农民工,谁心里都少不了对文化的那份强烈渴求。”

    这几天,曾连续17年自费导演“农民春晚”的辽宁农民李春军着实很忙,往年此时已经开始进城务工的他今年有了不一样的“任务”。2月20日,他带领着辽宁朝阳县雹神庙村春之韵艺术团登上了宁波鄞州区邱隘镇群众文化演出的舞台,3月2日,又要到北京参加中央电视台《幸福向前冲》的节目录制。从刚刚进城打工时羡慕城里人能唱歌会跳舞的小伙子,到如今自办“春晚”17年赢得村民认可的“大导演”,支撑李春军一路走下来的想法很朴实:“不管是农民还是农民工,谁心里都少不了对文化的那份强烈渴求。”

    李春军刚满18岁那年到沈阳打工,城里的卡拉OK给爱唱歌的他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后来结婚时置办电器,他终于拿着父母从牙缝里省出来的3000元钱,在妻子的支持下买了卡拉OK设备。于是也就有了雹神庙村第一届迎春歌会,随着歌会影响的扩大,节目从最初的歌曲演唱演变成了小品、歌舞、京评戏大全,从家里的菜园子一直开到乡里,观众也从最初的不到100人发展到四五千人,成为了雹神庙名副其实的“春晚”。17年为“春晚”花费了至少8万元,对于李春军来说是笔不小的开销,但每每看到村民们冒着零下二三十度的严寒兴高采烈地来看“春晚”,李春军还是觉得值:“我也是农民,只想把农民真正喜欢的文化送给这些需要文化的人。”

    说起进城打工的日子,李春军更多的是无奈,尽管每天干14个小时,几乎全年无休,下班之后腰都直不起来,但李春军和工友们还是希望下班以后能有点文化活动。“有一次我们还去现场看晚会了呢,虽然只能看到台上的小黑点,但也算是看到名人了,看完回去都半夜了,但特满足,连干活也更有劲了。”李春军说,不过这样的机会并不多,大多数企业家并不重视工人们的文化生活,仅靠农民工自己来组织文化活动也不太现实。

    2012年,李春军有很多计划,最希望的是家门口天天都能唱大戏,“我家门前有一片林子,想平整出来,让乡亲们打打篮球、扭扭秧歌,用地申请报上去了,希望能批下来。”这次去宁波进行文化交流后,李春军感觉收获很大,他希望通过文化带动家乡的经济发展,“我们邀请了一些当地的企业到家乡考察,争取引来一些投资,这样说不定以后不离家就能挣着钱了。”李春军说。(本报记者 王立元)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