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版:特别关注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1版
头版

第2版
要闻

第3版
要闻
  标题导航
在都市丛林中寻找心灵家园
故宫里的雕刻人生
再苦再累也不能少了文化
“回不去”又“呆不住”的年轻一代
新闻链接




 中国文化报 >  2012-03-07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回不去”又“呆不住”的年轻一代

    “已经适应了城市的环境,再让他们回农村反倒不习惯。”

    “我们这代人,虽然户口在农村,但跟农村已经没有实质关系了。”来自内蒙古兴安盟的王德志说。他们从年少时就开始在城市闯荡,早已对城市产生了依赖。然而,仅仅是依赖,却没有归属感,精神仍旧是空虚的。

    1977年出生的王德志,17岁就被迫辍学到北京打工。在餐馆干过杂活,在车间当过技术工,还发过宣传单,甚至干过传销。他永远忘不了刚来北京的那个除夕夜,自己拖着疲惫至极的身体跑进跑出,却被老板指着鼻子骂娘。2002年,喜欢文学的王德志与同伴在北京的东北旺创建了“打工青年艺术团”,算是找到了一个心灵归宿。

    “现在有很多‘90后’年轻人来城市打工,跟我们相比,他们没那么吃苦耐劳。”王德志说,这些小年轻会选择环境更舒服的工作,即使少挣几百块钱也无所谓,因为他们更在意“自由”。业余时间,这些“90后”多数会逛街、泡网吧,上网打游戏或是看电影,冬天还会到冰场溜冰,三五块钱随便玩。“已经适应了城市的环境,再让他们回农村反倒不习惯。”王德志说,但经济收入和物质条件的匮乏,又使他们难以过上真正的城市生活,于是,就出现了这样一群“回不去”农村,也“呆不住”城市的人,他们不停地换工作,寻找期许中的未来。

    艺术团所创作的作品许多就反映了这种矛盾的状态。比如王德志和工友共同表演的小品《在城市安个家》,表现了一对进城务工的小两口的纠结生活。艺术团每年去工厂、企业演出四五十场,多数靠自己筹钱,企业不仅不给演出费,有时连顿饭也不管。

    后来,艺术团更名为“新工人艺术团”,把打工群体定位成城市里的“新工人”。很多工友下班后会在艺术团聚集,看书、聊天。艺术团还有数字电影院,这是北京实施数字电影下乡后,朝阳区文化馆帮助筹建的。“电影院有70个座位,周末人多的时候加些椅子,能容纳100多人。”王德志说,这里常播放大片,有时也放映与打工生活相关的电影,比如意大利电影《偷自行车的人》、美国电影《愤怒的葡萄》,甚至还有卓别林的《摩登时代》。“国内真正适合我们生活、反映实际的电影很少。”

    如今,王德志已经娶妻生子,尽管每月只有2000元的工资,但他觉得满意而知足。不过令他感到不解的是,为何现在的年轻人变得如此不切实际。“在网吧要么看格格、公主,要么是富二代的爱情游戏。很多人幻想一夜暴富或者一夜成名,从此过上奢华生活。愿望不能实现,就陷入绝望,甚至厌世。”王德志对这些“胡编乱造”的影视作品和流行文化很排斥,“我们需要文化,但是是符合生活实际,能引导人积极向上的文化,不能苦大仇深,也不能过于幻想。”王德志说。(本报记者 屈 菡)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