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3月16日,打击乐演奏家和教育家李飚与北京交响乐团合作,在北京中山音乐堂举行了一场交响音乐会。
作为北京交响乐团2012年百场演出季“华人音乐家系列”中的重要演出之一,李飚身兼打击乐独奏和指挥,演奏了巴西作曲家奈伊·罗绍洛的《马林巴协奏曲》,而担纲指挥的作品则是瓦格纳的《唐豪瑟》序曲和贝多芬的《A大调第七交响曲》。这是李飚首次以打击乐独奏家和指挥家的双重身份出现在北京音乐舞台上。
演出当晚的最大看点莫过于李飚同时“身兼二职”。演出以瓦格纳的《唐豪瑟》序曲开幕,李飚穿着西装在指挥台上亮相。他对于序曲风格的把握十分准确,而对于乐团声音的调整也使得他们奏出了德国风格,这种独特的德国风格不仅依靠对音乐的正确理解,也依靠他对德国文化的接受和准确的表达。因此,在李飚的《汤豪瑟》序曲中,北京交响乐团似乎变成了一个德国乐团,声音概念完全在向德国乐团独有的风格靠近。随后,李飚换上他演奏打击乐时一贯穿着的中式立领衬衫,一边演奏一边指挥《马林巴协奏曲》,他将自己的演奏与乐团的演奏相融,使得音乐具有很强的画面感。演出的下半场则是贝多芬的《A大调第七交响曲》。演出结束后,李飚被观众要求数次返场,返场曲目选了互动性很强的《斯拉夫舞曲》。
据悉,在《马林巴协奏曲》中兼任独奏和指挥的,李飚是第一位。奈伊·罗绍洛的《马林巴协奏曲》是挑战打击乐演奏家技巧和表现力的名作。在李飚之前,从未有打击乐演奏家敢于接受在这部作品中身兼独奏与指挥二职的挑战。而瓦格纳的《唐豪瑟》序曲和贝多芬的《A大调第七交响曲》,也需要指挥家以出色的指挥技巧和对德国音乐的深刻理解,才能将作品精彩地呈现给听众。
李飚是当今世界音乐舞台上为数不多的全职打击乐独奏家之一。他曾在世界众多音乐节上举办过大量打击乐独奏音乐会,并与全世界著名交响乐团和室内乐团保持着密切合作。2003年,李飚应中央音乐学院邀请,成为该院打击乐教授。2006年,他被柏林汉斯·埃斯勒国立音乐学院聘为打击乐教授,成为第一位在世界顶级音乐学府担任教授的亚洲裔打击乐演奏家。李飚于数年前开始师从指挥大师克里斯托夫·艾森巴赫学习指挥。作为指挥家,他迄今已经与国内外多个交响乐团有过成功合作。他连续两年指挥南京爱乐乐团新年音乐会,均大获成功。自2012年起,李飚应指挥家、北京交响乐团团长谭利华之邀,担任北京交响乐团年度驻团艺术家及指挥。(瑞 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