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版:艺术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1版
要闻

第2版
综合新闻

第3版
理论评论
  标题导航
琴弦的变迁
“齐学”研究的新鲜血液
《帕老爷的婚事》令人捧腹
李承祥:心系芭蕾




 中国文化报 >  2012-03-20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帕老爷的婚事》令人捧腹

    唐若甫

    厦门工学院郑小瑛歌剧艺术中心自前年成立后,接连在一年半中先后推出3部歌剧——舞台版《茶花女》、校园版《紫藤花》(改编自施光南的《伤逝》)和意大利作曲家唐尼采蒂的《唐·帕斯夸勒》(演出单位译成《帕老爷的婚事》),覆盖正歌剧、喜歌剧和中国歌剧,为厦门的音乐生活注入了全新的活力和内容,并在首届中国歌剧节中捧得多项大奖。

    笔者所欣赏的是3月8日晚在厦门大学上演的公演第二场,音乐厅内座无虚席。因歌剧艺术中心的主要赞助商陷于困境,演出经费捉襟见肘,因此使用了更为节约的音乐会版。郑小瑛指挥厦门爱乐乐团演出了第一幕与第三幕,第二幕由年轻指挥高嵩加盟,也反映出郑小瑛培养新人的愿望。演出结束后则照例由全部歌唱演员、制作团队和听众面对面交流,长达3个小时。不少听众慷慨陈词,既表达了对歌剧艺术的无限向往,也有对喜歌剧改编形式的忧心忡忡。郑小瑛则在互动中提及已倾其所有为厦门奉上了3部歌剧,歌剧艺术中心今后的排演将取决于民众与社会的支持。

    歌剧《唐·帕斯夸勒》由李卫导演,全部用普通话演唱和对白,偶尔会以适合于当地听众的闽南话开腔,也能收到不错的效果。自从2005年以来,笔者一直关注李卫的歌剧导演作品,尤其是他近年来以喜歌剧为契机,接连在北京东城区文化馆开办首届喜歌剧节,随后移师光华路制作调侃性质的“国际歌剧峰会”,最近驻扎于中华世纪坛开始一些冷门歌剧的实验性制作,其间也与厦门爱乐有过两次合作。只要熟悉李卫喜歌剧导演手法,就不会对《唐·帕斯夸勒》中的那些素材和笑料感到陌生,比如贴近时代的网络语汇,加上“愤怒的小鸟”游戏穿插其中,还有针砭时弊的几丝讽刺幽默和一些即兴发挥的素材,都反映出李卫像海绵一样吸收当下热点并迅速做出反应的敏锐。

    李卫在喜歌剧导演方面的直觉和天赋也反映在他的舞台调动上,比如第一幕相亲、第三幕开头的仆人大合唱和花园“捉奸”场景,均最大限度地调动了歌唱演员的肢体语言,全剧丝毫不见呆板地站着演唱的时刻。当地人才组成的歌唱班底似乎毫无包袱,为导演的理念做了十二分的卖力诠释。饰演卡里诺的祁乾晔和饰演管家的周超浑身上下都充满了喜剧细胞。饰演唐·帕斯夸勒、马拉泰斯塔和艾奈斯托的几位歌唱演员均有过硬唱演功底,尤其是第三幕中的“连珠炮”顺利过关。整场演出莫大的功劳还有厦门爱乐乐团,借助于音乐厅自然的音响,张弛有道、轻松自如的伴奏为喜歌剧提供了上佳铺垫。郑小瑛和乐师们对喜歌剧风格的把握到位,让人很难相信这是一支民办性质的乐团。

    李卫对歌剧的直觉和郑小瑛对歌剧的执着,打造出了一出令人捧腹的喜歌剧,充满了贴近生活与时代的元素。如果说郑小瑛对中文版歌剧一往情深的本土化操作是她对歌剧的深刻追求的话,那导演的即兴发挥和网络热门语汇则很难让他的制作保持长久生命力,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也与郑小瑛的坚守相去甚远。对李卫来说,除了赚取听众不断的笑声和用市井的语言推动剧情之外,打造出不受时局冷暖局限,揭示本性并与原始剧情珠联璧合的笑料,无疑会使他的喜歌剧理念更为接受和流传。这让人想起马三立的相声、卓别林的电影,或是让李卫深受影响的周柏春的滑稽戏,深刻普遍才能历久弥新,不管是笑料还是伤痛。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