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张 婷
坐在记者对面的是舞蹈家李承祥,中国经典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的主要编导者之一。这位80多岁高龄的长者,对于记者的到访十分热情,回答问题时始终面带慈祥的微笑。
他对中国当代芭蕾舞剧的发展有着杰出的贡献,《鱼美人》、《沂蒙颂》、《骄杨》、《林黛玉》等许多著名芭蕾舞剧的主创名单上,都有他的名字。3月14日,第二届中国舞蹈艺术“终身成就奖”颁奖典礼上,他是屈指可数的获奖者之一。
进藏学舞,一次花一块大洋
李承祥,1931年10月出生,河北省清苑县人。1949年在华北大学学习时,开始从事舞蹈工作。
“18岁那年,我作为华北大学文工团的演员参加了开国大典,心情特别激动。为了庆祝开国大典,10月2日晚,舞蹈家戴爱莲等人创排的大型歌舞《人民胜利万岁》在北京怀仁堂演出,我是演员之一。演出后,全体演员排队去卸装,经过贵宾室时,巧逢毛主席。我们激动极了,把毛主席团团围住,和他握手,真是难忘。”李承祥幸福地回忆道。
此次演出结束后的11月,新中国成立了第一个舞蹈团——中央戏剧学院舞蹈团,李承祥在团内任舞蹈演员。1950年,他在欧阳予情编剧、戴爱莲等人编导的大型舞剧《和平鸽》中担任领舞。
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后,中央为了支援西藏各方面建设,派出了工作队,工作队主要由科学、农业等方面的专业工作者组成。其中,文艺组由4人组成(两个音乐专业,电影、舞蹈各一人),李承祥是成员之一,负责舞蹈。李承祥回忆说,工作队年纪最大的专家有70多岁。进藏前,大家接受了简单的行军训练如骑马和野外应急措施后就出发了。由于没有路,工作队的前行很艰苦,进藏整整用了两个多月。
抵达西藏后,李承祥就开始了紧张的采、习藏舞的过程。除了到西藏各个地区观看藏民们自发性的舞蹈,他还掏钱向拉萨当地一位跳藏族踢踏舞的高手学习舞技。“这个舞者的家族成员都会跳踢踏舞。那时,他们开的茶馆和他们的舞蹈在拉萨非常有名。我学一次得花一块大洋,真不便宜,但是学到了舞,心里就特别高兴。”李承祥说。通过交流,李承祥也把《红绸舞》、《鼓舞》等舞蹈带到了西藏,藏民对这些他们之前从未见过的舞蹈也十分喜欢。
1954年,文化部成立了舞蹈教员培训班,李承祥成为培训班中国民间舞组的教员之一。由于藏族舞跳得好,他被大家赠与雅号“藏王”。1955年,他编排的藏舞《友谊舞》在第五届世界青年与学生和平友谊联欢节的舞蹈比赛中获银质奖章。
从《鱼美人》到《红色娘子军》
1955年,李承祥考入由苏联专家查普林任教的北京舞蹈学校第一届编导训练班学习后,在查普林编导的芭蕾舞剧《无益谨慎》中扮演磨房主。1957年,在苏联专家古谢夫任教的第二届编导训练班任助教工作,同时参加了舞剧《鱼美人》的编导工作。《鱼美人》的演出很成功,成为周恩来总理后来招待外宾的必用节目。此后,李承祥在多部大型舞剧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在芭蕾舞剧《天鹅湖》中饰演魔王罗特巴尔特、《海侠》中饰演海侠首领康拉德、《吉赛尔》中饰演守林人汉斯、《巴黎圣母院》中饰演神父。
1963年,李承祥任中央歌剧舞剧院芭蕾舞团艺术室副主任,从事舞剧编创工作。跳了多年的芭蕾舞,善于搞舞蹈编创的李承祥萌发了做中国自己的芭蕾舞的想法。此时,周总理鼓励中央芭蕾舞团自己创作革命题材的芭蕾舞剧,这恰好也是李承祥的宿愿。
“当时,在研究究竟用什么题材的舞蹈剧本时,我提出把电影《红色娘子军》变成舞剧的脚本应该不错,它故事好、地域特色浓厚,而且主演都是女战士,十分适合女子群舞。”李承祥回忆说,他的建议得到大家全票通过。
1964年,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创作组成立。艺术作品必须要有生活,是当时的艺术工作者进行每一次创作必须遵守的原则。于是,创作组和所有演员都到娘子军的故事发生地——海南岛体验生活:访问当年娘子军中的女战士、学习当地的琼剧、参观当年“南霸天”迫害劳动人民的刑具等。演员们看到了、学到了很多,很快舞蹈就成型了。
初次成型后,创作组邀请部队领导来看。领导们看了很激动,称赞练兵舞的部分很精彩,但也提出了问题——女演员们“像娘子,不像军”。这对于平时在舞剧中总演仙女和公主的女演员来说,要像“军”还真得下工夫。于是,创作组马上决定,所有演职人员进部队体验生活。这次体验生活很成功,李承祥说,当他再见到这群女演员时,都“雄赳赳气昂昂,排着队高唱军歌”,军人气势十足。“《红色娘子军》中练兵舞开场时向右看齐的女子足尖舞,就是根据部队集合时战士向右看齐时脚步的抖动改编而来。演出后,战士们都反映‘立着脚尖向右看齐’好看极了。”
1965年,《红色娘子军》创作成功。“周总理看了演出后十分欣慰,称赞演出很成功,超出他的想象。他原想让我们搞巴黎公社或十月革命题材的,觉得可能容易些,没想到我们搞了个中国的,还这么好。总理当即决定,让《红色娘子军》为招待西哈努克亲王演出。不久,毛主席也观看了《红色娘子军》,对我们发出了‘方向是对的,革命是成功的,艺术上也是好的’的充分肯定。”李承祥自豪地回忆道。
此后,李承祥在芭蕾舞剧编创方面不断发挥自己独特的优势。《红色娘子军》之后,又有《沂蒙颂》、《林黛玉》、《杨贵妃》等一系列佳作问世。1984年,李承祥被文化部任命为中央芭蕾舞团团长。
没有“样板”艺术
如今,已经80多岁高龄的他虽已不再为中国芭蕾舞剧做具体的编创工作,可仍心系芭蕾舞,牵挂中央芭蕾舞团。中芭近年来的新作品《大红灯笼高高挂》、《牡丹亭》等,李承祥都很关注。他表示:“艺术的传统一定要继承,但也一定要有创新和突破。芭蕾舞是世界性的舞蹈,它的发展要跟上世界文化多元化的趋势。新的东西不一定都好,但若没有,就会停止不前。这就像不一定所有的习惯都是好的,没有‘样板’艺术。年轻的编导们开始是在摸索,最后总会成熟。”
“现在,中芭的演员们演剧都很辛苦,我希望他们注意身体,为我们跳出更多的好舞蹈。”采访结束时,李承祥一边为记者递上雨伞,一边语重心长地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