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版:非遗 上一版3
  版面导航

第1版
要闻

第2版
综合新闻

第3版
文化贸易
  标题导航
台湾民俗文化将在泰山集中展示
格鲁吉亚陶缶酿酒将“申遗”
河北竹林寺寺庙音乐急待抢救
山东阳信推动非遗进校园
让传统节日“活”起来
“传统的东西没有丢”
感恩情怀、生命意识与应时精神
图片新闻
图片新闻




 中国文化报 >  2012-04-02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让传统节日“活”起来

    本报记者  李珊珊

    日前,李汉秋与张炯、金坚范等学者联合倡议将九九重阳节同时命名为“中华父亲节”。他们表示,近年来中国传统节日屡遭“洋节”冲击,但没有必要“一山不容二虎”,应以足够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将我们的传统节日发扬光大,让其与时俱进,与“洋节”和平共处。

    节日是一种活态的文化

    李汉秋曾任第七、八、九、十届全国政协委员,多年来一直为中国传统节日鼓与呼。这位73岁高龄的老人至今仍在中国民协节庆委员会孜孜不倦地工作。他说,近些年西方文化席卷全球,“洋节”在中国已经渐成气候,我们的传统节日显得有些落伍。如果听之任之,这些来自异域的文化符号,将会成为这一代年轻人的文化记忆,并因此淡忘了自己本民族的文化。“节日是一种活态的文化,过人家的节日就意味着要跟随人家的文化走,这是当下我们必须要警醒的。”

    虽然洋节的强势入侵曾令李汉秋深感忧虑,但这几年传统节日的奋起直追让他备感欣慰:“作为中华文化的继承人,我们有责任宣传好自己的节日。在不同文化的交汇中,我们不排斥别人的文化,但至少要齐头并进。谁也不能禁止大家去过西方的情人节,但同时更应提倡自己的七夕节。这几年七夕节越来越受年轻人喜爱,正说明随着大家的民族文化认同感越来越强,对传统节日的认同度也会逐渐提高。”

    莫让传统节日成文化空壳

    近年来,国家对传统节日越来越重视,清明、端午、中秋均被列为法定节假日。但传统节日不同于普通节假日,不能只是“一设了之”,还应努力挖掘其文化内涵,并赋予其时代精神。

    在采访中,不少专家表示,要加强对民众的引导,让一个个传统节日在中国大地上“生根并活起来”。“谈起中国的节日,大家对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七夕和中秋如数家珍,但到底有多少人对这些节日的文化内涵、文化起源有所了解呢?社会对此缺少教育和引导。对于一个民族来说,过节可以加深对自己文化的体验和认同,进而成为全民族的文化记忆。我国的传统节日内容丰富、底蕴深厚,因此一定要让节日文化进书本、进课堂,只有普及才能弘扬。”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朱万曙说。

    要使传统节日重新焕发生机,还需培养民众的过节习惯,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必不可少。据文化部华夏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理事长乔申乾介绍,新近成立的中华父亲节促进会今年将与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共同在全国开展“我的父亲”征文活动,今年重阳节还要在河南新郑与多家机构共同举办中华父亲节庆典、学术研讨等活动。

    传统节日也有无限商机

    相对于“洋节”来说,我国的传统节日在过节的方式上显然不够“花哨”,相关消费品产业链条短。但不少专家认为,传统节日也有无限商机等待开发。

    “有年轻朋友告诉我,春节、中秋这些传统节日是和家人一起过的,圣诞节、情人节这些西方节日是和朋友一起过的,纯粹是为了热闹。其实,洋节有其独特的魅力,中国传统节日也有它鲜明的内涵和文化底蕴。我们的传统节日也可以跟上时代潮流,汲取洋节的长处,大家也可以在传统节日里和朋友一起开派对、送礼物,我们的传统节日也要与时俱进。”李汉秋说。

    为此,李汉秋呼吁商家为中国传统节日多投入一点精力。他说:“西方的节日有卖点有商机,有眼光的商家也应该看到,我们的传统节日更有卖点和商机,谁说中国结、连心锁、绣球就没有市场?目前急需开发新的节日民俗产品,希望商家能在这些方面做点努力。这是既有利于民族文化传播也有利于商家的好事,我相信市场是可以培育的。”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