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清明。逝去的文化,像隔世的琼浆,滋养着我们干瘪的心田。祭奠和缅怀逝去的文化,就如同给精神饥渴的人们提供自由进出的寥廓栖息地。
艺术评论家李湘树教授是一个老长沙,对长沙市井了如指掌,跟他交流时,他随口道出一句概括长沙街巷的俚语:“一步两搭桥、三公里、四方塘、五家井、六合庵、七里庙、八角亭、九如斋……千佛林、万寿街。”李湘树十分怀念已经废弃不可稽考的一些地方,如圣宫小学(火宫殿附近)、红卫兵墓地(今天植物园内)、玉泉山庙(今口腔医院一带)、拍电影的黄鹂街、热闹喧哗的南门口,他用地道的长沙话读出那首著名快板《新旧南门口》。
在采访出自湖湘世家的学者陈书良时,我们随他参观了现已不对外开放的时务学堂旧址,这一座江南少见的世家遗址,是座充满高雅书香气的三层小楼,经过天倪堂主人陈云章先生一生无悔的投入和保护,现在是长沙市明文规定不可移动的文化遗产。我们还看到陈教授提供的一张1913年的长沙地图,南到南门口,过去叫黄道门;北到湘春路,过去叫湘春门;东到芙蓉路,过去叫浏阳门;西到湘江东岸,长沙俗谚“南门到北门七里三分”,真是精确的丈量。
有一副首对联为庆祝中山路铺柏油竣工,上联:读金刚院梵经,登银盆岭绝顶,嗔铜铺街喧噪,拜铁佛寺偶身,惟求锡厚里仁,泽佑桑梓。下联:听东学宫书韵,赏西牌楼月华,饮北沙井清泉,眺南门口远景。但愿中山路义,广布寰球。“楹联写得很好,不仅意义清通,而且对仗工整,上联金银铜铁锡,下联东西南北中,将长沙市的地胜佳名都嵌了进去,可以说是长沙市井的鸟瞰。”陈教授说。
我们还荣幸地得到了陈先枢先生拍摄的颇为珍贵的120米古城墙全貌图独家刊发。每一个珍重文化的人,都希望古城墙能被原址保留,如同历经风雨而存世的天倪堂一样。文化是关乎生命关乎人类的宏大命题,它不需要被裹上意义和金钱的衣束,要有足够的虔诚心和珍重心,让文化一直流转于时空,生生不息。
那些残破不堪的墓碑、消逝不见的建筑、繁华零落的公馆、古迹无处可寻的老街,无不说明文化是珍贵又多元的。在建设湖南文化强省的前行步伐中,我们借助清明,追思那些消逝的文化,或因在压抑的俗世中,寻找理想纯洁的净土;或因在浮躁弥漫的文化语境下,想要抓住一片飘萍,也因我们甘于寂寞、向往自由。
“让生和死在生命之轮上成为同一个原点,它永远年轻”,但愿一切的文化亦是如此,从不曾离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