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版:文化休闲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1版
文化财富周刊头版

第2版
创富基石

第3版
创意营销
  标题导航
洪洞县里的文化奇遇
画廊酒店:最小的酒店,最大的画廊




 中国文化报 >  2012-04-07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洪洞县里的文化奇遇

    洪洞县实景图

    □□ 本报记者 王立元

    喜爱听戏的人,因“苏三起解”对山西的洪洞县颇有耳闻,但不及此地却难以了解洪洞县有着更为深远的文化底蕴。近日,在第22届中国洪洞县大槐树文化节期间记者来到这里,一踏入山西的土地,就听当地人说山西北部的佛教文化、中部的晋商文化、南部的根祖文化。洪洞县的广胜寺、苏三监狱、温家大院分别记录着晋地不同时期的文化。

    “三绝”成就广胜寺

    来到洪洞县的人除了祭拜大槐树,都会去距县城18公里的广胜寺看看。据《平阳府志》记载,广胜寺创建于东汉建和元年,唐代扩建改名广胜寺,宋金时期,广胜寺被战火焚毁,随之再建。

    车经过一条专为广胜寺而修的路来到霍山山顶,进山门是一个不大的院子,塔院中心矗立着雄伟壮观的飞虹塔,这座造型别致、艺术高超的琉璃塔,为全国十九佛塔之一。塔呈八角形,分13级,下3层尤其精致,上绘莲花椅柱、佛像、菩萨、金刚盘龙卧虎、奇兽珍禽等色彩艳丽的图案。飞虹塔经受了400余年的风雨侵蚀,坚如磐石,完好无损。

    广胜寺有三绝,除飞虹琉璃塔外还有曾在这里被发现的金代皇统版“赵城藏”数千卷。保存了800多年的经卷,无论从印刷史还是学术研究方面看都具有重要价值。而位于下寺西侧水神庙中的元代壁画则是这里的第三绝。明应王殿在水神庙后院后隅,面阔进深各五间,重檐歇山式屋顶,前檐明间安板门,四壁无窗,便于绘制壁画。四壁共有197平方米壁画,绘于元泰定元年,东西壁为祈雨降雨图,北壁为明应王宫廷里的尚食尚宝图,南壁西半部为霍泉玉渊亭图,东半部是著名的元代戏剧壁画。这里既能看到宫廷奢侈的生活,又能看到民间渔夫卖鱼的情景。其中,南壁戏剧壁画尤为重要,在我国戏曲艺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画面上横额楷书“尧都见爱大行散乐忠都秀在此作场”,横额下面画表演场面,方砖地面表明当时戏剧已登上舞台。画中绘演出人员10名,1名未上场的女演员正撩开帷幕向外张望。元代中期是我国杂剧兴盛时期,古平阳一带(今晋南和晋东南部分地区)又是戏剧发源地之一,明应王殿这幅壁画正反映了当时戏剧活动的盛况。

    虽然广胜寺中三绝引人入胜,但寺外环境及相关旅游配套设施尚处于开发阶段,当地宣传部门称下一步会重点打造广胜寺,组织旅游登山节等活动。

    苏三监狱在洪洞

    苏三监狱在今洪洞县政府院内西南,为我国罕见的明代监狱。十年动乱期间,苏三监狱被拆毁。为了使苏三监狱这一仅存的明代监狱得以保留,洪洞县政府1984年修复了明代苏三监狱。

    一进挂有明代监狱匾额的大门,首先看到的便是苏三的塑像,右转进入当年的普通牢房,过道两边共有牢房10余间,过道顶上布有铁丝网,网上挂有铜铃,一有犯人企图越墙逃跑,便会触响铜铃。过道的尽头,正对的是狱卒的值班室,右面的墙上有狱神的供位,传说当年囚犯入狱都要参拜狱神。过道尽头的左边,便是死囚牢的大门,死囚牢双门双墙,门上画有狴犴,狴犴是龙的儿子,专门掌管刑狱,大门只有1.6高,所有进入死囚牢的人都要在狴犴像前低头,显示对法律的敬畏。

    进入死牢院,右面是一堵高墙,左面就是当年关押苏三的牢房,里面有苏三的坐像。死囚院的中央还有当年苏三坐牢时洗衣的水井和石槽,为了防止死囚投井自杀,井口只有半尺多宽。院子右面高墙的两层砖墙之间灌装的都是流沙,如果犯人想要挖墙越狱,流沙便会从挖开的小口中源源不断地流下,使其难以挖通围墙。 

    再往前走,就是苏三纪念堂。“苏三离了洪洞县,将身来到大街前。未曾开言心好惨,过往君子听我言。”因戏剧闻名的苏三原名周玉姐,而她落难逢夫的故事,就发生在山西洪洞县。家道中落的苏三被拐卖到北京苏淮妓院,与官宦子弟王景隆一见钟情。一年后,王景隆离京归里,奋志读书,二次进京应试,考中进士。在王景隆返家之际,苏三被卖给山西洪洞马贩子沈燕林为妾,其妻皮氏与邻里赵昂私通,合谋毒死沈燕林,诬陷苏三。知县王氏贪赃枉法,对苏三严刑逼供,判为死刑,监于死牢中。此时,王景隆升任山西巡按,密访洪洞县,探知苏三冤狱案情,即令火速押解苏三案件全部人员至太原。最后,苏三奇冤得以昭雪,真正罪犯伏法,贪官王氏被撤职查办,苏三和王景隆有情人终成眷属。

    温家大院偶遇“游击队之歌”

    文化节期间,记者来到位于洪洞县城西南汾河西岸的白石村参观温家大院。一进门就看到石碑上刻着一首熟悉的歌:“我们都是神枪手,每一颗子弹消灭一个敌人,我们都是飞行军,哪怕那山高水又深……”据说,这首脍炙人口的《游击队之歌》就是在这里创作的。这个院子也是同时见证辛亥革命、红军东征、八路军抗日重大历史事件的旅游之地。

    1914年,时任山西省副都督的温寿泉,在白石村建起了占地约1500余平方米的温家大院。温寿泉早年留学日本,回国之后举行太原起义,推翻清朝在山西的政权。1936年,八路军东征时,朱德、聂荣臻、邓小平、陈赓、谭政等著名的红军将领,在此驻扎了3个多月。这一时期,白石村发生过许多载入史册的重大活动。如丁玲率领的西北战地服务团在白石村演出过;文学作品《谁是最可爱的人》作者魏巍从这里走上了革命道路。

    著名作曲家贺绿汀当时随上海文化工作者奔赴全国各地宣传抗日,1937年底到了白石村的温家大院。看到八路军战士昂扬乐观的精神风貌后,贺绿汀深受感动,强大的创作欲望和音乐灵感,使他创作出了《游击队之歌》。1938年1月上旬,在得到肖华将要带领一批将士开赴敌后游击区的消息后,贺绿汀马上到八路军总部随营学校四队,教唱了《游击队之歌》。该队学员魏巍在后来的回忆文章中写到:一个清晨,八路军战士们在白石村口整装待发,贺绿汀带着学员们唱着 《游击队之歌》,为出征部队送行,并把刚刚刻印出来的歌词送到肖华手中。从此,《游击队之歌》开始在解放区军民中广为传唱。

    走近大院西区修复和新建的楼堂馆厅中,历史文物、古代书画、陶瓷、砖雕石刻、古今钱币、匾额楹联等逐馆陈列。其中一组包含了中国辛亥革命以后各个历史阶段的“红色钱币”,被专家确定为“海内孤本”。在这里还陈列着冈村宁次的指挥刀,更有各位红军将领的办公室。让人在重温辛亥革命、八路军抗日重大历史事件的同时,也接受了一次名副其实的爱国主义教育。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