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版:理论评论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1版
头版

第2版
综合新闻

第3版
理论评论
  标题导航
乱云深处听流泉
不执于物的精神写实
谍战剧须有审美突破
动画电影更具艺术表现力




 中国文化报 >  2012-04-10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不执于物的精神写实
——评大型史诗纪录片《黄帝》

    秦  毅

    清明节前夜,6集纪录片《黄帝》在央视9套纪录频道开始播出。作为中国首部讲述炎黄子孙共同祖先的纪录片,该片的开播自然引发了广大观众的关注和品评,因为这不但是首次将5000年前的广漠与缥缈浓缩在以展现真实为本质特征的纪录片中,而且对于类似的文化探源类影片如何具象化人们头脑中既有共识又有差异的人文概念有着很好的参考作用,毕竟“人文初祖”距离现在的摄影镜头远得需要用神话和传说来调焦。

    映像黄帝,关系着占世界人口五分之一的炎黄子孙的情感认知,难度之大,可想而知,更何况还要用“不虚美、不隐恶”、有“镜头史书”之誉的纪录片的形式来展现!否则,也不至于直到今天才姗姗迎来《黄帝》的诞生。笔者认为,《黄帝》精妙的艺术构思和处理之法来源于对“写意”与“写实”的掌控和取舍。

    从写意的角度来看,5000多年前的人们包括黄帝在内,长什么样子、穿什么衣服、留什么发式,我们的镜头是无法原样复原的。以总导演周兵为首的,执导过《故宫》、《敦煌》等纪录片的创作团队则在对遥远细节的处理上,大胆地采用了写意式的“取真”模式。如在第一集《出世》中,在讲述黄帝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人时,先以淡雅的山水画为背景,打出《史记》对黄帝的描述字句,再以博物馆中陈列的鱼纹盆等物件为依托,展示真实的根源,然后通过合理想象模拟出原始部落的生活场景,最后加以专家学者的讲解。这样,既有了唯美的画面,又像读书一样,为读者留下了二次创作的空间。而这潜入到观众脑海中的二度创作,巧妙地用写意的方式勾勒出了真实的黄帝。

    在声画兼容的纪录片视听空间里,除了画面留给观众的意象空间外,意味深长的解说词也是该片的一大亮点。如在第六集《永生》中,有这样一段话:“我们可以想象,在5000多年前的某一天,黄帝回想着自己曾经走过的一生。或许,黄帝的心头也曾掠过对未来的畅想,但今天的世界应该是他无法想象的。更让他无法想象的是,他和他的那个时代会以另一种生命形式,在世界东方的这片土地上——永生。”

    作为一部以学术的视野打量、洞察的文献纪录片,《黄帝》在讲述国人精神家园的过程中强调的是认同感,关注的是凝聚全球炎黄子孙的文化“磁石”效应。从写实的角度来看,传达价值观的真实性远胜于对邈远细节的全息投影,这里的写实强调的是文化、精神上的高度认同。《黄帝》的写实,就是要充分展现华夏民族薪火相传、生生不息的创新精神和一脉相承的崇尚道德、追求和谐的文化内涵;就是要在崇德敬贤的历史长河中,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用文化之魂魄增强民族的认同感,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肩负起我们作为炎黄子孙应有的责任。这也正如该片的出品单位陕西文化产业投资集团总经理王勇所说的那样,“这不仅是对先祖文化做一次顶礼膜拜,更重要的是对中华民族精神的一次挖掘和思考。”

    《黄帝》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纪录片,它介于史实与传说之间,其意象化的电脑画面或许会让不少人摇头质疑。但笔者认为,其不执于物的精神写实式的艺术处理方式,对于浩渺的文化探源类作品的拍摄是有借鉴意义的,更何况那些虚化的影像也是建立在史书和当代考古实证的基础之上的。这正如世界电影先驱、前苏联导演谢尔盖·爱森斯坦在表述什么是好影片时所说:“它是一部表演出来的故事片还是一部纪录片,不重要。一部好电影要表现真理,而不是事实。”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