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刘 淼
4月6日,中国国家京剧院的20余位年轻朋友再次相会,以“感恩、感动、感悟”为题,畅谈“年轻的朋友来相会”——国家京剧院优秀青年演员展演暨第五届中国京剧优秀青年演员研究生、首届中国京剧流派班学员汇报演出中的感动与领悟。
大恩须言谢
“虽然大家都是青年演员,但是大部分也已经在国家京剧院工作多年了。以前,每年能演出一两次折子戏已经很不错了,现在剧院投入了这么多的人力物力,为我们青年演员办20天的演出季,这已经不是感恩能表达的了。”国家京剧院二团演员李博,说出了在场所有青年演员的心声。
3月历来是演出淡季,在这个时候为青年演员办演出季,国家京剧院的领导不仅需要付出心血,还要顶住压力,而他们更是将对青年演员的关爱完善到了细节。国家京剧院一团演员宋奕萱说,由于经验不足,青年演员上台之前非常紧张,每场演出剧院领导都会在侧幕为他们把场,“看到我们的‘大家长’,我们的心里一下子踏实了很多。”
国家京剧院三团演员唐禾香在展演中展示了她向京剧表演艺术家孙毓敏学习的荀派名剧《勘玉钏》,而这出戏此前她从未全本登台演出过。于是,剧院领导特意为她在展演前安排了在国家京剧院畅和园小剧场的演出。“演过一次就是不一样,我的心里有了底。剧院领导想得太周到了。”唐禾香说。
为了让青年演员在难得的机会中充分展示自己的功夫和才华,老艺术家们纷纷倾囊而授。3月13日,国家京剧院二团演员刘大可主演全本《通天犀》的日子,也是他的指导老师任凤坡73岁的生日。“排练的时候,任老师经常上午在戏校上课,中午连饭都顾不上吃就匆匆赶到剧院帮我指导。演出那天,任老师没有庆祝生日,而是在后台为我把场,师娘虽然发着高烧也在为我端茶擦汗。”刘大可说,老艺术家的敬业精神和对后辈的关爱,感动着他,也激励着他。
更深入的思考
在密集的17场演出中,青年演员“今天当红花,明天扮绿叶”,每个人几乎都参与了5场以上的演出,在展示和交流的同时,青年演员对自己、对艺术、对未来也有了更深入的思考。
1.83米的身高、180斤的体重,对于一个老生演员来说,是可怕的局限。但是,在出演《红灯记》中的李玉和时,张浩洋身材上的局限却变成了他的优势。“感谢剧院领导帮我找了一个好老师。《红灯记》改变了我的命运,这出戏救了我。大家都说我们是‘红灯’的第三代传人,但是我自己知道还差得很远。我还要继续跟着钱浩樑老师学习,争取把《红灯记》变成我的看家戏。虽然我的条件有限,但我还是要跟老师再学一些传统剧目。”
花脸演员谭帅在大学期间学的是铜锤和架子,到国家京剧院工作之后只从事铜锤花脸的演出,这曾一度让他对自己失去了信心。此次展演中,谭帅出演了《野猪林》中鲁智深一角,这个角色不仅让他找回了自信,也让他明确了今后的发展方向。“能参与《野猪林》的演出,是剧院给我最大的机会,我真的很感激。通过这次演出,我觉得我迫切需要一个适合我的老师。虽然我现在还不是中国京剧优秀青年演员研究生班和中国京剧流派班的学员,但我在艺术上的思考,不会比他们少。”
在此次展演中,担任《野猪林》主演的武生演员王璐,曾经打过退堂鼓。“我曾经考虑过,我现在的艺术水平不能胜任《野猪林》里林冲这个角色,是剧院的领导和李光老师给了我信心和太多的帮助,才让我完成了这出戏的演出。”王璐说,他的收获不仅仅是在戏内,更多的是在戏外。“这次展演,我帮助刘大可配演《通天犀》并主演《野猪林》,这两出戏让我对剧本文学、唱腔板式都有了更多的认识。老先生们常说,演员一定要吃透剧本、吃透角色的台词。为了演好林冲,我从剧院资料室复印了李少春先生从1953年第一次演出到1963年将《野猪林》拍成电影这10年中所有该剧的剧本,仔细研读。李少春先生在这些剧本上都做了标注和修改,这些墨迹让我受益匪浅。”
在17台展演剧目中,《通天犀》是一出特殊的剧目,它饱含着刘大可对仙逝的京剧表演艺术家景荣庆的承诺,也见证了刘大可与王璐的友谊。“排演这个戏,不容易,是我3年多的等待与坚持,感谢我的好哥们王璐一直挺我到最后。演出这出戏,我是受益者,同时也向京剧界发出了一个信号,我们武花脸这个行当也能当主演。”对于今后的发展,刘大可也有自己的打算,“我今年已经33岁了,对于一个武戏演员来说今后会更加困难。由于我自身的局限,并不适合转成偏重唱功的铜锤花脸,所以我必须继续在武戏方面坚守。但我会听老师的话,更注重文戏的表演,至少要把武戏中的文戏先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