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版:美术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1版
头版

第2版
综合新闻

第3版
理论评论
  标题导航
再现“第三自然”
我与摄影
爱在蓝天下:关注自闭症儿童艺术创作
赵成民:用雕塑展示“强国之梦”
极简主义先驱




 中国文化报 >  2012-04-10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再现“第三自然”
——第四届广州三年展项目展第二回开幕

    冬去春来(综合材料)         王林旭

    EXPO座千峰(装置)      黄致阳

    本报记者   张晶晶

    4月10日,第四届广州三年展项目展第二回在广东美术馆开幕,展览以“第三自然:中国再造”为主题,通过洪磊、邵帆、史金淞、徐冰、张小涛、赵光晖等艺术家的作品,体现了人与自然共在同构、双向化合的协作关系。策展人高岭表示:“我们希望新的艺术主张和创作理念能够重新调适人与自然的相互关系,这种关系既不像西方风景画中人被风景化了,成为风景的点缀,也不像中国山水画中山水被高度拟人化了,成为人的智力游戏。” 由于各自生存环境的不同,人们对自然的看法产生了不同的理解和认识,从而形成了东西方两种不同的自然观,这也深刻影响了东西方的世界观以及文化艺术的特征。

    据广州三年展馆长助理方旭东介绍本展作为项目展的第二回延续了对“元问题”的追溯,17位参展艺术家运用各种媒介材料、表现手法、语言形式完成了对人与自然关系的一次视觉转译。王长明的《云上的生活》把太湖石切割成立方体的外形,让其天然的凹凸曲线和粗粝石材痕迹,与现代刀具切割的直线和光洁面形成一种强烈的对比,意在表达属于太湖石的社会生态已经消亡,急剧的现代化像现代刀具一样快速切割着艺术家内心的太湖石。王林旭的《超象艺术》以“超象”为题,通过在无序的泼洒中建立世界图景的有序性,在复杂斑斓的色彩运用中使之归于单纯和浑然,力求在有限的画面创造无边无际的时空运行图景,展示了思维领域的无限性和创造活力的无止境性。黄致阳的《座千峰》由18件白花岗岩石雕装置和三四百根竹子组成,借竹子之万物有灵的思想传达在多元混杂的社会生态中人与物质、人与自然生物间的异化与交融 ,以宁静致远的中国自然山水空间观对应当下都会丛林中繁复纷扰的城市空间现状。赵光晖的《最美和正确的农场》则希望通过作品来完成一个受制约的美景,建造一个“正确和最美”的自然。

    高岭在本次展览中提出“第三自然”的概念。他认为,当代中国艺术家真正要做的是使人们成为自然的内在者,去分享式、交互式、参与式地看待自然、感知自然和表现自然,运用当代国际化的视觉语言和材料,将祖先在人与自然意识方面的贡献转换和提取出来,形成符合当今艺术方向的新的自然形象——自然的第三种状态,而这相对于宇宙中万事万物的客观存在——第一自然以及关于自然原本状态的认识与表达——第二自然,就是策展人主张的第三自然。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