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李 月 实习记者 杨 迪 丁艳丽
4月7日,由中国文化报社、中国文物报社联合主办的第四届“中国历史文化名街”专家评审会在北京友谊宾馆举行。文化部党组成员、故宫博物院院长、专家评审委员会主任单霁翔和谢辰生、阮仪三、朱自煊、郭旃、吕舟、张杰、张松、张之平、汤羽扬等文化遗产保护、城市规划设计方面的资深专家出席了此次会议。
“中国历史文化名街”评选推介活动已成功举办3届,获得社会各界一致好评和肯定。评审会上,与会专家在阅读材料的基础上,认真审看了申报街区的视频、图片及相关资料,经过热烈讨论后进行实名投票。最终有15条街道(区)进入第四届“中国历史文化名街”专家评审入围名单。它们分别是:福建省厦门市中山路,四川省泸州市尧坝古街,西藏江孜县加日郊老街,陕西省榆林市米脂古城老街,江苏省南京市高淳老街,山东省青岛市小鱼山文化名人街,安徽省绩溪县龙川水街,广东省珠海市斗门旧街,浙江省临海市紫阳街,吉林省长春市新民大街,广东省深圳市盐田区中英街,安徽省黄山市休宁县万安镇万安老街,甘肃省陇南市哈达铺上、下老街,贵州省黄平县旧州西上街,福建省福州市朱紫坊历史文化街。
中国文化传媒集团董事长、总经理兼中国文化报社社长刘承萱,中国文化传媒集团副董事长、中国文化报社总编辑宋合意,中国文物报社书记、副社长张健,国家文物局文物保护与考古司相关同志也参加了会议。
评审会上,与会评审专家对进一步做好名街评选和街区保护工作提出了意见和建议。
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副主席郭旃认为,申报街区应在申报材料中对街区现在的环境、规划情况加以详细说明,并建议完善细化评选标准,为街区申报起到正确的导向作用;还要进一步明确“名街”的定义、定位及其组成要素,为今后的评选推介活动打下坚固的基础。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朱自煊认为,“名街”是民间的,若要由民间将其保护好,并保障街区的可持续发展,还需要将名街纳入到法定的名城保护体系里。他认为,名街不仅指保留着一层皮的街,还包括街两侧具有相对宽度的部分,街、巷构成一个街区,称其为街,实际上是指街区。因此应对“名街”的定义加以界定,便于街区保护立法工作的有效开展。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阮仪三认为,名街评选,关心的是老街保护得好不好,老建筑是否被破坏,为中国留下优秀的历史文化遗产,并使其成为今后城市发展重要的资源,建设有中国特色、地方特色、民族特色的城市。当前,很多地方保护古城是为了旅游,保护古街为了搞商业开发,于是在“打造名城名街”的口号下出现了许多假古董,这与名街保护的宗旨相违背。希望通过名街评选活动,保护更多的有历史文化价值的街区、城市,积极有效地推动历史文化遗产保护。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院城市规划与历史名城保护研究所所长张兵表示,对于已入围的名街,今后在对其实施保护规划时应有一个整体的要求,在对名街挂牌之前,也应从保护角度对其有一个整体的规范要求。
除此之外,与会专家认为,名街评选还应考虑地区间的分布平衡,对特殊地区要给予倾斜、支持,使街区保护全面、可持续发展。
“中国历史文化名街”评选推介活动现在进入大众投票阶段,各地群众可以通过手机短信和信函邮件两种投票方式,对公布的入围街道进行投票,组委会将结合专家评审与公众投票结果,最终评选出10条第四届“中国历史文化名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