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版:专题 上一版3
  版面导航

第1版
头版

第2版
综合新闻

第3版
理论评论
  标题导航
百年本焕 谱写爱国爱教华章
精神不灭 乘愿再来




 中国文化报 >  2012-04-10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百年本焕 谱写爱国爱教华章

    法号:本焕

    俗名:张志山

    籍贯:湖北新洲

    经历:1930年,在报恩寺传圣法师座下出家。1949年,承接一代高僧虚云长老法脉,为临济宗第44代传人。1958年,本焕不幸蒙冤入狱,一直到1980年才得以平反。广东省深圳市弘法寺第一任方丈,2010年被推选为中国佛教协会第八届理事会名誉会长。2012年4月2日

    4月5日,深圳弘法寺举行本焕长老追思会和茶毗法会。图为本焕长老法体移至法堂。

    信众带着孩子来看本焕长老,长老高兴地搂着孩子,为孩子祈福。

    本报记者  林金华  驻广东记者  裴  霞

    2012年4月2日凌晨零点36分,中国佛教协会名誉会长、当代佛教界德高望重的本焕长老在深圳弘法寺安详示寂,世寿106岁。本焕长老出家80余年,修行经历坎坷。他矢志不渝,信念弥坚,始终践行“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的修行准则,高树法幢,弘法利生,积极参与慈善事业,一生树立爱国爱教的佛门榜样,为我国宗教事业的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做出了重要贡献。

    八十余载  虔诚于佛法

    本焕长老,1907年9月21日生于湖北省武汉市新洲区一个贫苦农民家庭。7岁就读本村私塾,因父亲去世而辍学当学徒。面对国家外侮内乱、政府腐败、社会黑暗、公理不张的现实,遂萌出尘之志。1930年,他在报恩寺传圣法师座下出家,同年4月8日到武昌宝通寺持松长老座下受戒,从此开始了长达80余年的出家生活。

    在本焕长老看来,要利益众生,救度众生,成就众生,这就是大事情。“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这不仅仅是一句口号,更是他82年的修行实践。正是因为他感受到“行”之难,在许多场合,他都在谈“行”。“修行修行,要修更要行。不仅要修智慧,还要认真地行,行,行,行。”本焕长老一生都在“行”,这或许是他为人景仰的所在。

    82年修行,无论世事如何变化,无论生命如何坎坷,本焕长老都笃定信仰,高扬佛教。记者了解到,在他82年的修行生涯里,有许多经历和故事让世人为之敬仰。

    苦修禅法,数年不出庙门。1930年,本焕出家后前往扬州禅宗名山高曼寺,在那里苦修禅法,受到住持的肯定。1935年,本焕任禅堂维那,次年任堂主,后接衣钵。在高曼寺一住就是8年,足不涉俗,静心证悟。

    刺血为墨,书写经典20余万字。1939年4月8日,本焕有缘与同参接续广慧老和尚的临济法脉,担任碧山寺监院。在此,本焕每日诵读《大方广佛华严经普贤菩萨行愿品》,知“毗卢遮那如来从初发心,精进不退,以不可说生命而为布施,剥皮为纸,折骨为笔,刺血为墨书写经典,高积须弥,为重法故,不惜生命,难行苦行……”本焕开始刺舌为墨醮血书经,日写600字。1946年,39岁的本焕到山西阴县净土寺结夏安居,继续刺舌、指之血抄经,共书写血经20余万字。

    拜行五台,行程400里磕头22万个。1937年1月,本焕法师发愿拜行五台,参谒大智文殊师利菩萨道场。隆冬时节,本焕从保定起香,三步一拜,跪朝五台。经漕河、太行山、狼牙山、太白山等地,一路上风餐露宿,历时65天,于当年3月3日拜到五台圣境,共拜行了400余里。据本焕回忆,当时虽然腰酸腿疼,膝盖磨出了厚茧,可是心中充满无比的喜悦。有僧人做过统计,在这半年时间里,本焕共磕了22万个头。

    1958年,因为一段为日本兵修路4个月的经历,本焕被指为汉奸,不幸蒙冤入狱。在监狱中,本焕把监狱当道场,虽脱却袈裟,禅心依然未减,坚持修持。在其入狱期间,本焕与坚守南华寺中的亲传弟子、僧众一道,成功让历经千年的“六祖真身”躲过了红卫兵的破坏。1980年,本焕被平反昭雪,此时他已是73岁古稀之年。

    苦心修行,一心向佛。82年如一日,本焕长老便是如此虔诚,一心向往之,成就一代宗师。

    慈悲为怀  心中有大爱

    “出家人,慈悲为怀!”不论是电影还是电视剧,这是我们耳熟能详的佛门经典台词。然而,佛教中的慈悲有更深广的意义。佛教主张“缘起论”,认为没有任何事物可以离开因缘关系而独立存在,每一个人都与众生息息相关,依正不二、自他不二、生佛不二。正因为有了这一理论基础,才有“是法平等,无有高下”之说,作为佛家弟子就必须“慈悲为怀,自贵其心”。

    在本焕看来,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不忘父母养育大恩,才能永弘佛法,建设光明的佛土。1948年4月,正在上海普济寺参修的本焕突然接到母亲病重的消息,立即赶回湖北新洲,到报恩寺挂单结夏安居。他坚持每天清晨坐禅,早斋后步行15里回家照料母亲,晚上又返回报恩寺研读三藏,并天天施放焰口。5个月,本焕伺候老母,端茶送水,喂药敬食,殷殷相护,细致入微。母亲病逝后,本焕在母亲坟前搭一灵台,在自己两个肩窝里装上菜油,放上灯芯草点燃供养,双膝跪在母亲床前,日夜诵《地藏菩萨本愿经》,守孝四十九日,其“燃臂行孝”一时成为佛门乡邻佳话。

    本焕认为,“佛教是最关心人的宗教”,佛教要人重视人生难得,佛教弟子视众生如己,要人去善待一切,认真对待每个生命。他也认为,“佛教是讲善的宗教”,主张“诸恶莫做,众善奉行”,作为佛家弟子,就要以“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的大无畏精神,广度众生;要以有利众生、有利国家、有利佛教为善,开发自己的善心,广事利他,从事善行,这样人类社会就能变得更加美好。

    本焕长老说,佛家弟子普

    众生,不是施舍,而是报恩:报众生恩,报国家恩,报父母恩,报三宝恩。“以一种报恩之心去利益众生、救度众生、成就众生,这就是要做的大事情。”本焕长老认为,修行者就是在这种“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的过程中成佛成祖的。

    本焕长老始终强调正行社会,慈悲众生。他认为,秉持报恩之心要“存于中,形于外”,不能只说不做,而是重在实践。慈者离苦,悲者得乐。“各人福德、智慧、愿力不同,各有各的成佛之道。但你发心利益众生多,成就众生多,接众生缘多,培福多,修慧多,成佛就快了!”

    弘法寺方丈室,是本焕长老接待信众的地方。凌晨4时许起床,诵持《普贤菩萨行愿品》两个小时,然后便端坐在方丈室开始接见香客。一年365天,天天如此,甚至连生病手上打着吊针也如此坚持。据弘法寺统计,每年正月从初一到十五,本焕长老在方丈室要接待8.8万多人。

    弘法寺现任住持印顺说,“结众生缘,利益众生,成就众生”,是本焕长老近十年来说得最多的几句话,他不停地这样说,也从不间断地这样去做。他的爱国爱教行为和大爱情怀,是实践积极走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道路的典范。

    1998年长江水灾,本焕长老不顾病痛,冒着酷暑,亲自主持法会,募集善款,支持赈灾活动,自己带头为三峡灾区捐款10万元。2003年非典弥漫全国,本焕长老向全国佛教界发出呼吁,共同抗击非典。当即,本焕长老向民政部捐款130万元。在本焕长老的带动下,香港杨钊、高佩璇两位居士分别捐款3000万元和100万元。2008年汶川大地震,102岁高龄的本焕长老亲自主持祈悼法会,他手系黄丝带点燃莲花灯为遇难众生祈福,并向灾区捐款300万元,组织义工前往灾区救助。

    弘法布道  福泽众生

    长老一生匡扶道风不遗余力,爱国爱教无怨无悔,弘法利生永不疲倦,救度含灵无量无边。修行八十余载,布道20余国,皈依弟子200余万人,法嗣弟子近千人,广衍南宗,花开天下。

    本焕长老曾任广州光孝寺、深圳弘法寺、南雄莲开净寺、韶关丹霞山别传寺、南雄大雄禅寺、武汉新洲报恩寺、浠水县斗方寺、湖北黄梅县四祖寺等寺庙的方丈住持,一生都在结人缘、结善缘、结佛缘。印顺说,本焕长老的功德款,甚至比整个弘法寺还要多,但他一分不留,全部拿出来,要么建寺安僧,要么捐助给需要帮助的人。

    建寺安僧, 筹集资金数亿元兴修10座寺庙。1980年,年逾古稀的本焕获得平反,他走出劳改农场重返佛门。由于“文革”的破坏,寺宇颓败,僧侣散尽。面对此情此景,本焕长老发下大愿,要在有生之年恢复重建10座寺院,使僧尼有安住修行之所。此后近20年,本焕筹集资金数亿元,兴修寺庙10座,为中国佛教事业殚精竭虑。先后恢复重建了广州光孝寺、湖北报恩寺、四祖寺、深圳弘法寺等14座寺庙,为中国佛教事业做出了贡献。

    修慧培福用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业。在本焕长老看来,要成佛成祖,修慧和培福缺一不可。修慧,就是通过修,来获得解悟和证悟的大智慧;培福,就是利益众生、教化众生、庄严国土,用俗话说就是在奉献中为自己培养公信力。修行与培福不是矛盾的,而是一体的。正因为如此,本焕长老在给大学生演讲时也常说,“好好为国家、为人民多忙,越忙得多,地位越高,那就越好!”

    如何把出世间的佛教语言和世间的语言融合在一起弘法,这是中国僧人回避不了的一个问题。在这方面,本焕长老的“说平常话”树立了榜样。“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本焕长老的这句话既可用于出世,也可用于世间。他对从政的官员就说过“民所好之,好之;民所恶之,恶之”,他认为这就是为官的妙诀。  

    本焕长老的平常话首先在于他善用俗语。许多记者都看到,本焕长老常敲着香客的头说:“升大官,发大财。”有人甚至对此颇有非议,却不知道这正是本焕长老的高明之处。本焕长老正借用世人的美好愿望,将佛教的美好祝愿送达众生,以方便法门行佛法之光。

    本焕长老善用比喻。比如他将修行培福比作“回家”就很贴切,因为修行功德圆满,就是到达目的地了,而这个目的地就是你“家”,也是你的解脱的终极所在。“早行早回家,迟行迟回家,不行就永远回不了家。”“没有正知印正见去行,行了也回不了家,有时会越行离家越远。”本焕长老的这些话许多人都背得出。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