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驻湖南记者 张 玲 通讯员 邓姝琳
木偶戏和皮影戏分别是立体和平面的艺术表现形式,因二者都要通过操纵技艺来塑造角色、完成演出,被统称为“傀儡戏”。
湖南各地至今尚存着不同品种、风格迥异的木偶戏和皮影戏,其中湖南杖头木偶戏和湖南皮影戏两项民族民间艺术于2008年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立于1956年的湖南省木偶皮影艺术剧院是保护传承这两项非遗的唯一省级专业院团,按照中央关于国有文艺院团体制改革的要求,目前剧院已正式划转为湖南省木偶皮影艺术保护传承中心。经过不断创新,中心探索出了一条湖湘“傀儡戏”的独特发展道路。
戏剧创作精品迭出
3月30日下午,在湖南省木偶皮影艺术保护传承中心的小剧场内,新改编的皮影大戏《狼孩》正在进行紧张的排练。该戏的导演之一彭泽科介绍,《狼孩》原是一部人偶同台表演的皮影童话剧,自2008年创作完成以来,先后在全国各地演出200多场,并获得多个奖项。“为适应今年5月在成都举办的第21届国际木偶节的要求,我们将《狼孩》改编成了一部时长70分钟的8幕皮影大戏。”彭泽科说。
从编剧本、演员排演,到与木偶或皮影的配合,再到修改剧本……一部木偶或皮影大戏的排演最快也要半年。尽管如此,多年来,湖南省木偶皮影艺术剧院还是创作了一批优秀的木偶皮影节目,并多次获得国际、国内大奖。其中,木偶剧《火云鸟》、《石三伢子》获文化部颁发的“文华新剧目奖”;皮影戏《三只老鼠》获文化部颁发的“文华新节目奖”;木偶戏《猎人海力布》、皮影戏《龟与鹤》在捷克布拉格国际木偶节上获“最佳传统表演奖”……
“目前,我们每年都积极创作新的木偶皮影剧目,通过这些剧目使湖南木偶皮影艺术得到活态保护和发展,使其核心技艺在生产实践中得到传承。”湖南省木偶皮影艺术保护传承中心主任张帆说。据他介绍,除《狼孩》外,今年中心还将为参加2012年湖南艺术节创作木偶戏《夸父追日》,为参加第四届全国木偶皮影中青年大赛创作4个木偶皮影小节目,并将复排木偶戏《金麟记》和《拦马》等。
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湖南省木偶皮影艺术保护传承中心还不断推陈出新,创新木偶皮影剧目的表现形式,使其更贴近当代社会环境。先后创作了《游湖》、《雀之灵》等一批经典的现代木偶、皮影小节目。
采访过程中,记者恰逢在中心调研的湖南省文化厅副厅长肖凌之。他表示:“改革后政府对各院团的支持方式也将做相应的调整,从过去的‘养人’逐步转变为‘养项目’‘养事业’,目的就是要把机制搞活,把人的积极性调动起来,面向市场,提高院团人员的收入水平,从而激励各院团求新、求变、求发展,以推出更多更好的优秀剧目,不断满足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而这对精品剧目频出的湖南省木偶皮影艺术保护传承中心而言,无疑是个极好的消息。
全新面貌演绎被忘却时尚
杨宙谋是原湖南省木偶皮影艺术剧院院长,自1975年到剧院工作直到现在办理退休手续,他在“傀儡戏”舞台上工作了近37年。杨宙谋告诉记者,诞生和流传于民间的“傀儡戏”艺术曾广受喜爱,那时,看皮影戏和木偶剧是时髦的事,上世纪80年代,剧院还出现过观众为买票打破头的事儿。然而,随着电影、电视等现代传播媒介的发展,尤其是在网络走进千家万户之后,“傀儡戏”逐渐成了被忘却的时尚。面对这种情况,湖南木偶皮影艺术保护传承中心在保护木偶与皮影原生态艺术的基础上,不断进行创新。“事实上,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起,湖南的木偶皮影艺术就一直在改进,我们剧院也是与时俱进的产物。”杨宙谋说。
新改编的皮影大戏《狼孩》在继承发扬传统皮影表演艺术的基础上进行了积极探索,对舞台设计、表演形式、表现手法等均进行了创新设计,采用三幕架、多维视角的舞台表现空间,融入时尚艺术元素和新科技,打破传统皮影平面透视的舞台空间,创造出了一个新颖的视听审美空间,以全新的面貌演绎传统的皮影戏。“这些创新能增添演出的观赏性,更符合现代审美风尚。”张帆说。
据张帆介绍,中心2011年底建成的非遗展演小剧场拥有约300个座位,总投资1000多万元,其中舞台投资超过300万元。剧场在声、光、电等多方面进行了技术革新,安装了60台LED灯和12台电脑灯,舞台设计了可任意开合、分割的多画面表演主窗口和全景式的辅助演出窗口,并配有多媒体屏幕的烘托,可大大增加皮影艺术的表现力和画面构图的现代感。
“傀儡戏”多通过画面和动作来表现内容,很少有语言表达,所以外国观众也看得懂,经过不断创新变得更加时尚化的木偶皮影戏更是备受国外观众欢迎。据不完全统计,2008年至今,湖南木偶皮影艺术保护传承中心赴海外演出已超过200场次。演员周金秀说:“现在剧院演出多,我们经常是今天出国,明天下乡。”
多措并举助推非遗传承
“划转为湖南省木偶皮影艺术保护传承中心后,对湖南杖头木偶戏和湖南皮影戏这两项非遗的保护与传承是中心工作的重点,主要包括抢救性保护、传承人传承保护、生产性保护和整体性保护等。”张帆说。
据老院长杨宙谋介绍,在进行了深入细致的普查和立档、研究等工作,了解了湖南“傀儡戏”的历史沿革、演员和剧目等状况后,中心逐步建立起了电子资料档案。“我们还与湖南美术出版社合作,编辑出版了《湖湘木偶与皮影》一书,为木偶皮影艺术的传承与保护提供了文献记载。”杨宙谋说。
张帆告诉记者:“目前,中心演员的年龄层次结构基本均衡,既有一批技艺精湛的老艺术家和优秀的中年演员,又有一批热爱木偶皮影艺术的青年演员。”他还介绍,中心每年投入10多万元用于传承人保护及技艺传承,由4名省级传承人定期给青年演员开展传习活动,还聘请了艺术院校的专业老师传授演员身、形、视、唱等基本功,有意识地培养新一代传承人。
在湖南省木偶皮影艺术保护传承中心的四楼大厅,有一个湖南杖头木偶戏、湖南皮影戏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厅,厅内展示着一系列湖湘木偶皮影艺术的活态文化,包括明清时期的木偶实物、木偶皮影工艺制作流程等。另外,中心还将传统的木偶皮影艺术与现代艺术结合,打造了湖南省首家集游玩、学习、观赏、娱乐于一体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示范性教育基地——创意儿童乐园,供孩子们学习木偶皮影的操纵表演等。
展示性演出是中心传播木偶皮影艺术的一条重要途径。据张帆介绍,2011年中心共举行木偶戏和皮影戏展演250多场,预计今年将达到300场以上。2011年下半年起,中心以雨花区素质教育基地为试点单位,对小学生进行了皮影教学和展示性演出。今年该活动计划在长沙全市范围内逐步展开。张帆说:“中心新建成的小剧场从今年5月起,每周六、周日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对外售票,让观众有地方欣赏木偶、皮影等传统戏剧,同时也能带动中心的市场化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