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驻湖南记者 王 伟 文 卫
沩山神秘古窑村
本报驻湖南记者王伟文卫
房不多,几乎全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土砖坯垒砌的;山不高,到处点缀着粉红的、紫色的杜鹃花,偶尔几声鸟鸣衬显出宁静与辽阔;春日阳光也不强烈,淡蓝的天空与青山绿水,加上黄色的土墙,为湖南省级历史文化名镇名村沩山村笼罩上一层神秘的面纱。
在沩山村村口,有一座古砖塔。砖塔斜对面,有一栋破旧的老土房,虽然这里只是一个小小的院落,却承载着一方厚重的历史。
月形湾, 沩山保存最完整的古窑区
4月8日,记者陪同湖南省文物局相关部门领导去考察已申报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沩山醴陵窑遗址。路上,文化遗产管理处处长刘劲就告诉记者:“沩山古窑址于2006年才被发现,当年6月就被湖南省政府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那个地方的人文环境值得每个文化人特别是爱好瓷器的人去静静品味。”
中午,来不及休息,记者按捺不住兴奋的心情出醴陵城向东。驱车10余公里前往东堡乡沩山村,尽管道路曲折,路面也不宽,但现在已经全部是水泥路面,半个小时即从市区到了一栋立有“醴陵窑”碑的普通民房门口。当醴陵市文物局的工作人员打开大木门上的挂锁时,整个沩山村保存最为完整的一座古窑厂就完整地呈现在记者眼前。由于这个地方叫月形湾,所以这个窑区被文物部门命名为月形湾窑区。据负责看守这个院落的当地村民蔡其伟介绍,他的爷爷蔡日丰当年就在这个窑厂做技工。说完,他还从家里搬出了由这个窑厂生产的一批瓷器给我们看。
这座窑于清光绪年间由一个叫罗良西的人所创办,一直到上世纪80年代才停烧。窑火整整烧了100多年。
当然,这个窑区能有今天这个模样,也浸透了醴陵文物部门的心血。
据醴陵文物部门的工作人员介绍,月形湾古窑厂由于年久失修,屋面残破,檩木严重腐朽,窑床长满了杂草。为保护这一重要的历史文化遗存,醴陵市文物局严格按照“修旧如旧,保持原貌”的古建维修要求,制定了较为完善的维修方案,于2010年8月聘请了具有古建二级维修资质的施工单位承担工程维修。此次修缮,较好地解决了文物本体存在的结构性安全隐患,进一步加强了对沩山窑的保护,较好地呈现了古窑址的原始风貌。
月形湾窑区具有非常丰富的陶瓷文化遗产。现保存有较完整的阶级窑1座、采泥洞井1个、水车碓房1间、洗泥池1处、沉泥池3个、作坊10间、绘画室1间、做墨用房1间、釉池1处、薪柴堆坪1处、窑主办公房2间、窑主宅第6间、窑工住房2间以及祝融宫遗址1处、戏台遗址1处等,是沩山醴陵窑群中保留规模最大、设施最集中的窑区。
作为沩山醴陵窑的杰出代表,其精湛的青花瓷艺术非常成熟并且富有特色。其纹饰以卷草、团菊、连枝花卉为主,还出现了少量的山水装饰。这为民国时期的釉下五彩瓷艺术的诞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对研究醴陵瓷的装饰艺术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
沩山, 产瓷区形成的历史追溯
湖南省有两个沩山,其一在原国家主席刘少奇的故里宁乡。所以,醴陵的沩山又称为“小沩山”。
湖南省文物局曾多次组织专家组考察了月形湾窑址、卢家湾窑址等整个沩山古村落。省专家组对沩山村给予了很高的评价,指出沩山村是极具特色的历史文化名村,在全国来说都是独一无二。沩山村风景秀美,山水宜人,地下、地上的文物颇多,保存较好,尤其难得的是这些文物都与烧制瓷器有关,保存下来的宋代到民国的古窑就有60多处,古民房、厂房30余栋,瓷片堆积山山都有,厂房、民房下基和古井砌围都采用釉砖,几乎没有一个村有现代建筑,给人的感觉就像进了一个古窑博物馆。
《醴陵县志》记载,唐朝高僧大缘法师在沩山建寺,距今已1500多年。古洞天寺碑刻上说,李世民曾下旨扩建沩山寺,任尉迟恭为监修。寺庙修成后,李世民还亲游,赐刻“开元皇帝万岁万岁万万岁”、“尉迟公监修”木匾。之后,小沩山寺就成为当时规模较大的一所传戒寺院,3年传一次大戒,同时可容纳2000余名和尚受戒。公元717年,东渡日本弘法的高僧鉴真和尚也来小沩山寺受戒。到了宋朝,殿元易祓游庙时又为寺庙书匾:小沩山寺。历代,为小沩山寺题诗题字文人多不胜数。
沩山是典型的佛道共一山,其中道教要早于佛教。
唐朝道士司马承桢梳理全国名胜地理,挑选神奇清幽,山灵水秀,兼调阴阳,上达天庭,适宜神仙居住的地方命名为“洞天福地”,编成《天宫地府图》一书。书中列出36洞天、72福地,沩山被称为第13洞天:“第十三小沩山洞,周回三百里,名曰好生玄上天。在潭州醴陵县,仙人花邱林治之。”
在沩山一些土路上和小溪里,青花瓷片随处可见,在诉说当年的繁华。记者在拍摄沩山窑遗址的围墙时也发现很多青瓷残片堆砌其中。
“我们是客家人!祖先都是从广东移民过来的。广东话我们大部分都听得懂!”现在的沩山人,有黄、谢、刘、柳等姓,大部分都是明末清初从广东兴宁、龙川等地来的移民。
历史上,醴陵有过两次大规模的移民迁入潮。第一次在元末明初,朝代交替与战乱频繁使得人口剧减,据《醴陵县志》记载:至明初,醴陵仅存老寨户18姓。为稳定统治,明朝统治者采取了休养生息政策,鼓励江西省向湖南移民,史称“江西填湖广”。由于移民数量远大于原住民,江西籍移民形成今天醴陵居民主体。
沩山窑是移民文化衍生的一个产物。清雍正年间,广东兴宁移民廖仲威在沩山赁山采泥,创办瓷厂,生产釉下青花粗瓷。兴宁自宋代开始制瓷,现在兴宁境内发现多处宋代窑址群,廖仲威的制瓷技艺正是从兴宁带来。廖仲威等人推崇樊进德为瓷业先师,在沩山为他建樊公庙。每年农历五月十六为樊公生日,大开庙门,各厂业主、技师、徒工齐来拜祭,成一时之盛。只可惜,上世纪60年代破四旧运动中,樊公庙被毁,五月十六的樊公庙会也终止。现在,只剩下几堵残墙在花香与春风中诉说着历史的沧桑。
目前,古洞天寺已单独开辟出一间屋供奉樊进德与童宾,并打算恢复五月十六樊公庙会活动。
沩山保存了大量的土屋,一方面由于交通不便,现代经济相对落后;而另一方面则反映了沩山曾经的繁华。小小一个山冲,有房子百余栋,几乎数米就一栋,可见即使地处山冲,这里曾经人口甚为繁密。客家人的迁入,加上曾经制瓷业的发达,使得沩山在一段时间里成为“小南京”。而当醴陵陶瓷从粗瓷向细瓷发展,制瓷中心也开始从沩山向城区姜湾转移,这里就慢慢衰落下来。从某种意义上说,土屋群正是沩山经历沧桑与风雨的历史见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