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湖湘文化·采风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1版
头版

第2版
综合新闻

第3版
环球参考
  标题导航
沩山神秘古窑村
豪壮雄浑:永新盾牌舞




 中国文化报 >  2012-04-11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豪壮雄浑:永新盾牌舞

    豪壮雄浑的永新盾牌舞

    永新盾牌舞在西安世园会精彩亮相

    本报驻湖南记者  王  伟  特约通讯员  刘  斌  朱国朝

    柱马落地稳如山,嗬!

    手臂挥下似刀劈,嗬!

    八个阵式杀声急,嗬!

    ……

    这是上海科教电影制片厂制作民间艺术专题片中的精彩镜头,一群头裹长巾,右手持带响环刀,左手挽着盾牌的武士们在进行紧张激烈、多姿多彩的鏖战。

    短暂相逢,惊艳非遗盾牌舞

    2012年清明节前夕,记者深入湘赣边界的罗霄山脉,从湖南醴陵、攸县、茶陵一直到井冈山下的江西永新县。参观了著名的“三湾改编”及“龙源口大捷”纪念馆,中午做客永新县龙源口乡政府时,与乡党委书记王佐聊起了该县的非遗申报情况。

    王佐特意找来了一张碟片,内容是2008年被文化部批准列入全国第二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永新盾牌舞——集武术、杂技、舞蹈、音乐等于一体的综合性民间舞蹈,又叫藤牌舞或滚挡牌。

    饭后,王佐书记邀请记者去该乡南塘村盾牌舞传人、65岁的农民吴三桂家欣赏现场表演。

    一路上,记者了解到盾牌舞流传于永新县泮中、烟阁、龙源口等乡,泮中乡南塘村素有“不练盾牌舞,不是男子汉”之说。明朝抗倭名将戚继光所著的《纪效新书》中第一节记载:“以藤为牌……虽不能御,而夭石、枪刀皆可蔽,所以代甲胄之用。”由此可见,盾牌舞的产生距今已有400多年,流传到永新县的南塘村,也已有300年的历史。

    那时,南塘村一带常年天旱缺水,为争水,村民经常发生械斗。南塘为避免在械斗中吃亏,族老们在本县白沙乡登高村的“灯芯岭”上找来了一个很有功夫的武师传授武功,这位武师会打盾牌,他传授的武功中就有盾牌舞这一项。练盾牌舞大大提高了南塘村人的武术功底。自此,盾牌舞便成了该村的一大法宝,世代相传,绵延不断,至今已传了十几代。

    盾牌舞的操练动作,戚继光在《纪效新书》中也有记载:“习藤牌人,牌一面,内用大藤为骨,以藤蔑条条退藤缠联。每面随牌标枪一支,腰刀一把,其兵执牌作势向敌,以标枪执在右手,腰刀构在牌里,挽手之上,以腕抵住,待敌长枪将及身,掷标刺中,中与不中,敌必用枪顾拨,兵即乘隙经进,急取出刀,左右随牌砍杀……战必胜。”

    曾从事基层群众文化工作20多年的永新县委宣传部副部长曾绯龙告诉记者,盾牌舞的表演形式传统庄严,附有悲壮色彩。每逢端午、元宵等传统佳节,9位表演的武士一律头裹白汗巾,上穿黑色镶白边胸云花对襟短衫,下着黑色紧口裤,脚蹬黄麻草鞋,早早来到宗祠大厅等候。上齐香烛、供品后,族长将“天下奇楼多;世间此功少”的对联贴上厅柱,带领表演者向祖先叩首行礼,接着杀公鸡,供血酒,再拜,然后点燃鞭炮,敲起锣鼓,开始登场表演。9人中一位手执带响环的铜叉,表演将官或敌方骑兵;其余则一手持盾,一手握短刀,个个强悍威武。

    盾牌舞主要表现两军对垒破阵,相互攻守,共分8个阵式,即四角阵、长蛇阵、八字阵、黄蜂阵、荷包阵、龙门阵、打花牌和收式。表演开始时,武士分据四方,叉手勇猛攻击,左突右冲,一下就把观众带入“操吴戈兮被犀甲,车错毂兮短兵接”的古战场。接着阵势一变,成为有头有尾的长蛇阵。武士们飞步鱼跃而上,展示出非凡的武功。强攻时,刀叉鸣响;软攻时,缠绵柔美。锣鼓声骤然高亢,变为八字阵。两军对峙,双方壁垒森严,伴着急促清亮的鼓点,铁环齐响,刀叉闪烁寒光。武士们惊天动地的“嗬”、“嗬”呐喊,分外肃穆、壮烈。在一段走步的间隙后,9名武士并排滚挡,宛如黄蜂出洞,席卷而至,真如屈原名作《国殇》中所描写的“旌蔽日兮敌若云,矢交坠兮士争先”,这就是别具特色的“黄蜂阵”。

    记者还欣赏了盾牌舞中包围与反包围的“荷包阵”、“龙门阵”,灵魂似乎飞出肉体,同武士们一同冲锋陷阵。最紧张刺激、扣人心弦的是“打花牌”,这是盾牌舞表演的高潮部分。武士们怀着“首身离兮心不惩”“诚既勇兮又以武,终刚强兮不可凌”的英雄气概,借着平素练就的武艺,短兵相接,一对一地打出了令人目不暇接、叹为观止的“跳牌”“扯牌”“嚎牌”“腰牌”“滚牌”“躲牌”与“花牌”。锋利如霜的短刀嘎嘎飞舞,有时离表演者的心脏仅几毫米,寒光闪闪的钢叉又刺又砸,舞到兴头,坚固的盾牌竟会被砸成两半,令人胆寒而又分外激昂,使人仿佛看到了古代战士“子魂魄兮为鬼雄”的豪迈气概。

    传承保护,人间总有热心肠

    在封建社会,操练盾牌舞往往是为宗族械斗服务。“刀尖上长谷”,许多民间艺人在为争水等引起的宗族械斗中受伤甚至付出生命代价。

    改革开放以来,永新县党委和政府大力挖掘整理民间艺术遗产,盾牌舞开始“脱胎换骨,重现生机”,由“养在深闺”的“土疙瘩文化”,变为艺术大雅之堂的“座上宾”。

    从2001年开始,永新县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培养盾牌舞表演新秀。针对南塘村盾牌舞表演队成员为青壮年,农闲时大多数外出务工,只有逢年过节才可能回乡的现状,宣传、文化等部门决定举办一系列培训班,重点从县、乡机关干部中培养一批文艺新人来传承盾牌舞艺术。县文化馆的干部日夜奔忙,修改再修改,力争使盾牌舞表演更加成熟完美。到目前为止,全县懂得盾牌舞表演的人数已从10年前的寥寥几人上升到200多人,经过全方位修改包装,剔除了宗族仪式,取消了部分可能伤人的危险动作。表演的人员也增加了,最多时近50人。表演的阵势主要还是8个,但细节添加了,场面更壮观,动作更优美,且增添了杂技、现代舞等时尚元素,让整个表演既充满古典韵味,又弥漫现代气息,音乐也别具一格,在打击乐的基础上吸取“灯彩”、“采茶戏曲”和唢呐的豪壮雄浑的气势,随着剧情的发展,时如急风暴雨、万马奔腾,时如丽日和风、信马由疆。

    新版的盾牌舞踏上了铿锵的全新之旅。近年来,它先后在国际傩文化艺术节、上海世博会、首届鄱阳湖国际生态文化节上成功展演,还成为中央电视台、湖南卫视、江西卫视等传媒的“宠儿”,频频亮相。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