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 理
都说“没有免费的午餐”,但是随着去年年初文化部、财政部《关于推进全国美术馆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免费开放工作的意见》的下发,老百姓从此可以到公益性文化场馆享受免费的“午餐”了。不过,如今的人们见多了各种各样的文化娱乐方式,从长远的眼光看,“免费开放”并不是吸引人们走进这些场所的灵丹妙药,这顿“午餐”要让人们愿意享用,还要靠好的味道。
一年多来,各地政府和文化部门以免费开放为契机,着眼于保障公民基本文化权益,发挥公共文化机构的基本职能作用,增强公共文化服务能力和管理水平,以健全和增强服务项目、服务能力为重点,努力实现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提供的文化服务不仅美味,而且新鲜。
提供人性化精细化的服务
浙江各地在推进免费开放工作过程中,不断探索,拓展服务内容和形式,提供更为人性化、精细化的服务,显著提升了公共文化服务效能。
浙江美术馆考虑到边远地区的观众来美术馆不方便,创立了“流动美术馆”概念,积极举办送美术下乡、送美术进社区、送美术进院校、送美术进军队等活动;同时完善儿童美术天地、美术书店、艺术品商店、艺术茶座等配套服务项目,给公众提供优质的艺术与休闲相结合的公共服务。浙江图书馆在实行免费开放的同时,推出允许读者带包阅览、电话续借、随书配送美观的书签式借书到期单和提书袋、文献借阅到期E-MAIL提醒、老花眼镜免费借戴、借书证年检改为两年一次等一系列新举措。这些新举措优化了传统服务,提升了服务质量,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读者满意度明显提高。宁波市群众文化服务着力打造“群星”系列品牌,包括“群星舞台”“群星课堂”“群星展厅”等,实现了文艺培训“零门槛”、艺术享受“零距离”。
在免费开放基础上,浙江各地根据群众的需求,结合公共文化事业特点和实际,不断进行机制创新,搭建优质便捷的免费开放服务平台,涌现出了不少创新的成功案例。2011年,嘉兴市启动了以“共享和均等”为理念,以“资讯便捷、双向互动和零距离参与”为目标的“文化有约”项目,整合公益性文化场馆资源,以每周让市民了解一周文化信息、接受一次以上培训、欣赏一场以上演出、听一场以上讲座、看一次以上展览为基本目标,免费为市民提供各类文化服务,帮助城乡居民实现想唱就唱、想跳就跳、想画就画、想学就学的文化渴求,逐渐成为市民了解文化资讯、参与文化活动、交流文化成果的重要平台。一年来共接受城乡居民预约服务2万多人次,举办免费公益展览64场,各类讲座、培训、辅导174场,组织开展各类活动46个,演出38场,直接受益群众30余万人次。
面对多变多样多元的公共文化服务需求,通过政府采购、项目补贴、定向补助等形式,积极探索“企业经营,市场运作,政府买服务”的公共文化市场化运作模式,面向全国公开招标公共文化服务产品,通过竞争提高产品质量和服务档次,制定公共文化服务菜单,让老百姓自主“点菜”,享受文化大餐。如杭州市文化馆联合各区县(市)文广新局创办了“杭州群众文化网”。群众可以在网上点单,再由有关部门配送节目,还可在网上举办摄影展和书画大赛等,被群众称为杭城文化界的“阿里巴巴”。
创新理念,挖掘潜力
免费开放工作开展以来,青海省各级图书馆、文化馆(站)积极探索适合本地特点、适应群众需要的文化服务内容,组织各种形式的公益性文化活动,把健康向上的文化产品和服务送到城乡基层,做到了月月有主题、周周有活动、天天有服务。
省图书馆坚持大年初一开馆接待读者,派出小分队指导基层馆开展业务,在省直机关、部队警营、学校社区建立流动分馆,大大拓展了图书馆的综合服务范围。省文化馆创造性地开展了“7+2、6+2、5+2”工程,即馆内业务干部,高级职称人员每年在基层开展7次以上活动,中级职称人员每年在基层开展6次以上活动,初级职称人员每年在基层开展5次以上活动,同时每人每年在基层确定一个扶持点,组织一次有影响力的文化活动,2011年全馆在基层举办演出、展览、培训、辅导等活动600余次。
按照免费开放的要求,辽宁省各图书馆、文化馆(站)下大力气挖掘潜力、改善环境、增添设备,并收回出租馆舍为公众提供服务,馆容馆貌得到较大改善。省群众艺术馆对馆舍进行功能改造,为公众开设了书法教室、舞蹈排练厅、声乐教室、琴房、多功能厅等多种群众文化活动场所;葫芦岛市连山区文化馆每天开馆时间长达11个小时,建昌县文化馆11个活动室除白天全部免费开放外,晚上还为群众无偿提供文化广场和灯光、音响等设备。
由于投入的增加,收费项目的免除或降低,加之环境和条件的改善,使公众到馆率大大增加,也推动了公共文化活动的开展。本溪市图书馆免费服务措施推出后,办理借阅证和到馆读书看报人数明显增加,图书馆重新调整自学室布局,新增加自学座位40个,使自学室座位数达到90个,但仍然天天爆满。营口市图书馆免费开放以来,读者到馆率明显上升,年接待读者40万人次,年外借图书26万册次,年举办读者活动50次,建设了26个馆外图书流通站,均创下历史最高纪录。他们建成了省内一流的“盲人及盲文有声读物阅览室”,配备视障读者上网专用设备和阅览专座,并针对部分行动不便等情况特殊的读者主动上门服务。锦州市少儿图书馆还成立了青少年心理健康指导中心,免费为青少年做心理咨询,每年接待心理咨询600多人次。
公益性文化服务阵地 形象日益鲜明
陕西各级地方政府对免费开放工作高度重视,各级文化馆站都以免费开放为契机,确定了与其自身职能相适应的免费开放服务项目,并不断创新服务手段和方式,提高服务水平和绩效。比如,渭南市以免费开放为契机,变“请进来”为“走出去”,提出并实施了公共文化服务“四进”惠民活动,即文化服务走进广场(公园)、走进城镇社区、走进园区(企业)、走进农村。铜川市各区县按照“周周有安排、月月有活动、季季有赛事、年年有亮点”的免费开放新思路,精心组织了各类群众文化活动。汉中市以免费开放为契机,下大力气清理、收回了出租房屋,让公益文化场所更好地为市民群众服务。
2011年,陕西全省公共图书馆总流通人数550万余人次,比上年增加22.2%;书刊文献外借410万余册次,比上年增加30.4%;为读者举办各类活动参加人次400万余人次,比上年增加73.5%。全省文化馆2011年组织文艺活动参加人次500万人次,比上年增加17.9%;组织训练班培训15.5万人次,比上年增长33.2%;组织公益性讲座参加人次12万人次,比上年增加43.2%。全省乡镇综合文化站2011年组织文艺活动参加人次779万余人次,比上年增长13.9%;组织训练班培训98万余人次,比上年增长14.5%。可以说,免费开放以来,全省各级“三馆一站”馆舍面貌焕然一新,公益性文化服务阵地的形象日益鲜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