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怀化市委书记 李亿龙
近年来,怀化市紧紧围绕省委“四化两型”“两个加快”发展战略,强力推进文化建设,文化保障力、竞争力、凝聚力和影响力显著提升。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将按照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省第十次党代会和省委十届二次全会精神,按照周强书记新年上班第一天视察省直文化单位时的讲话要求,把文化强市建设置于更加突出的位置,纳入“四位一体”来统筹,纳入党委政府工作全局来考虑,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来布局,以文化强市推进富民强市新跨越。
强化保障 扎实推进文化强市战略
坚持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牢固树立“文化兴市、文化强市”的理念,从政策上、组织上、体制上、资金上,进一步强化保障,扎实推进文化强市建设。一是抓领导,强化组织保障。坚持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同步规划、同步部署、同步推进,对文化重点项目实行“一个项目、一个责任单位、一名联系领导、一套工作班子”的全程服务模式,每季度召开一次调度会,对项目进展、存在的问题进行调度,并在项目建设用地、投融资、税费减免等方面开辟“绿色通道”,加大推进力度。强化文化建设考核,把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主要领导干部抓文化建设的成效,与政绩考核、干部任用、评先评优挂钩,重点考核对文化工作的认识高度、重视程度、投入力度。二是抓改革,强化体制保障。按照中央和省委确定的文化体制改革时间表、路线图、任务书,在组建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文化市场综合执法局、广播电视台的基础上,进一步整合资源,理顺体制,激活机制。抓好县(市、区)文化行政管理体制和综合执法改革,积极稳妥地推进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改制,全面推进公益性国有文化单位劳动人事、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三是抓投入,强化资金保障。为更好地满足群众的文化需求,我们将进一步加大文化事业发展资金和文化产业引导资金的投入,资金今后随本级财政的增长逐年增加。积极创新投融资模式,做实政府融资平台,将市博物馆、美术馆、艺术馆、青少年活动中心等重点文化场馆交由城建投承担,积极推进BT、BOT等融资方式,提升融资能力。出台鼓励和促进基层发展文化事业的优惠政策,以项目补贴、贷款贴息、税收减免、企业冠名等形式,积极引导社会资金以多种方式投入公共文化设施建设,调动全社会办文化的积极性。
整合资源 打造本土文化品牌
丰富的文化资源是怀化发展的最大财富。我们将依托资源优势,坚持保护与开发并重,变资源优势为产业优势,打造武陵山区文化高地。一是着力突出地域特色,培育文化品牌。挖掘培育龙舟文化、福寿文化、湘商文化、夜郎文化、屈原文化、生态文化等地域特色文化品牌,依托抗日战争胜利受降旧址,着力打造和平文化,兴修和平塔、和平村、和平湖等纪念性文化设施,全力建好湖南省首个海峡两岸交流基地,继续办好“中国·芷江国际和平文化节”,将怀化建成“世界和平名城”;依托袁隆平在怀化培育出杂交水稻,大力挖掘和整理稻作文化,保护建设好安江农校纪念园,继续办好“世界杂交水稻论坛”,将怀化打造成为“国际稻都”。二是着力传承和保护传统文化,积极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加强对洪江古商城建筑群、沅陵龙兴讲寺、会同高椅古村等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利用,传承苗族歌鼟、辰河高腔、侗锦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加强对民俗文化、民间艺术、人文景观、生活习俗等传统民间文化资源的保护传承,保护、规划、建设好黔阳古城等重大文化遗址及古镇、古村落、古民居,推进通道侗族古建筑群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三是着力弘扬民族文化,推进文艺精品生产。推进优秀民族文化的研究、保护和开发,加大侗族、苗族文化的挖掘和利用,扩大芦笙节、大戊梁歌会等民族文化节庆活动在国内外的影响力。加大对文化产品创作生产的组织力度,推出一批深受群众喜爱、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相统一的精品力作。
依托区位优势 构筑文化物流高地
怀化地处湘鄂渝黔桂五省(市、区)接边地区,区位优势明显。我们将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着力构筑文化物流高地。一是加快武陵山区文化物流中心建设。通过资产重组、强强联合,大力发展印刷、出版物流中心。对全市现有的155家印刷企业进行整合,开展技术设备更新改造,组建一批具有亿元产值潜力的印刷企业。在河西经开区、鹤城区和中方县规划一批印刷产业园区,不断提升行业竞争力;抓好福兴数码、银河音像和昌顺图书城三个出版物流中心的提质增效。二是加快发展文化旅游。以通道侗族古建筑群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为契机,打造这一国际文化旅游名片,以此整合串连红色文化、民族文化、古城古镇古村及名山名水名人等优质资源,加快通道会议纪念地、粟裕同志纪念馆等红色文化旅游项目建设,全面推进芷江和平文化园、洪江古商城和中国·湘西文化村建设,接通张家界-怀化-桂林国际旅游品牌,实现资源共享、信息互通、客源互送、市场共拓、品牌共铸、合作共赢,推进整个大湘西文化旅游发展。三是加快推进文化创意产业。把文化创意作为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来培育,加大文化与科技的融合,运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文化产业,提高文化产业的科技含量和装备水平,加快中方湘商科技文化产业园建设;推动文化与“数字湖南”建设相结合,重点抓好怀化日报社五省接边地区数字报业一体化项目和怀化电视台移动网络电视平台建设;推动文化与工艺、会展相结合,规划建设集花鸟奇石、美术雕刻、书画会展、动漫游戏等为一体的杨村文化创意产业园,培育一批过亿元的文化创意企业和过10亿元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区。
创新公共服务 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
坚持内容为王、创意制胜,突出文化服务载体、手段、形式创新,提升文化产品供给能力,满足群众对精神文化生活不同层次的需求。一是创新载体,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普及化。围绕创建国家级卫生城市和省级文明城市,开展“文明素质大家谈”“知我怀化、爱我怀化”等教育活动,在全社会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和公共秩序;依托抗战胜利受降旧址、湘西剿匪胜利纪念馆等爱教基地,继续抓好免费开放工作,加强市民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依托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文化活动室、农家书屋等文化阵地,开展送戏下乡和多样式的群众文化活动,引导人们树立共同理想信念,倡导文明风尚。二是创新手段,政府购买文化服务。把办群众喜爱的活动作为突破口,坚持“政府买单、群众看戏”,市、县、乡三级每年将从新增文化事业经费中拿出30%的经费作为民间文化产品专项采购资金,在组织开展“三下乡”“广场文化月月乐”“乡村流动大舞台”和经贸招商等活动中,面向民间剧团公开招标演出剧团和剧目,既让主办单位购买到符合群众需求的文化产品,实现文化与经济的联姻,又让群众在参与中受益、在受益后主动参与,在文化服务上得到更多实惠。三是创新形式,支持群众自办文化。加强教育引导,鼓励企业、社会团体和个人参与文化建设。按照“有制度、有设施、有规模、有品牌、有影响、有保障”的标准,扶持经济基础好、热心公益文化的群众组建文化实体,开展“文化大户”创建,实行挂牌命名管理,为群众提供便捷高效的文化服务,实现身边人影响身边人、教育身边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