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湖湘文化·视野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1版
头版

第2版
综合新闻

第3版
环球参考
  标题导航
袁浩与他的励志堂
用“五个一”阐释湖南酒文化




 中国文化报 >  2012-04-18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用“五个一”阐释湖南酒文化

    湖南名酒“白沙液”酒

    湖南道县玉蟾岩古栽培稻

    陕西出土的西汉时期湖南衡阳酿造的美酒

    湖南宁乡县月山铺出土的商代四羊方尊

    最古老的酿酒工艺图谱

    本报驻湖南记者   吴啸华  谢 兰

    湖南酒文化是湖湘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酒文化的坐标系中,占有非常重要、不可或缺的地位。

    为此,记者采访了被誉为“湖南酒文化研究第一人”的湖南师大化学院副教授蒋雁峰。他说:“湖南酒文化是一笔极其宝贵的财富,它无论是在酿酒企业进行文化策划、民俗文化研究总结,还是在旅游资源的开发中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

    蒋雁峰用“五个一”来突出湖南酒文化的历史地位。

    “一张图”: 中国目前最古老的 酿酒工艺图谱记载

    上世纪70年代长沙马王堆汉墓的重大发掘震动了全球!

    “马王堆”成为了一个响遍全球的名字。有人把它誉为中华民族的地下文化宝库,西方人称之为东方的“庞培城”(“庞培城”为古罗马城市之一,公元79年被火山喷发物掩埋)。马王堆汉墓中不仅有千年女尸和金缕玉衣,人们还在棺椁中发现了一种红色的液体。此液体是入葬时注入的特殊防腐剂,它可以杀死随着尸体和随葬品入葬时附带的细菌。此红色液体中就含有酒的成分。

    考古专家说马王堆女尸就经过了七窍灌酒,这是女尸千年不腐的原因之一。马王堆汉墓中还有酒和大量残留食品的遗迹出土,其量之多,其质之精,应用范围之广,足可以开一个汉代饮食博物馆。

    西汉墓中出土的文物中关于酒的记载有白酒、米酒、温(醖)酒和肋酒等几类,出土的帛书《养生方》和《杂疗方》这两本医药学著作中,有我国迄今为止发现最早的酿酒工艺图谱记载。

    《养生方》是马王堆西汉墓中出土帛书之一,其中有六种药酒的酿造方法。但可惜这些药方文字大都残断,只有“醪利中”的制法较为完整,此方共包括了10道工序,这是我国迄今为止最早的一个完整酿酒工艺技术文字记载,而且书中反映的都是先秦时期的情况,故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

    “一杯酒”: 考古出土中保存最好、 年代最久的古酒

    2003年7月31日人民日报海外版发表专题报道,标题是《西汉美酒今犹在》,文章说:“2003年3月在西安市北郊的一个文景时代的大型汉墓中,发现了26公升深埋地下达2130年之久,出土时其酒精度还有1度的西汉美酒。2003年7月在专门为此召开的研讨会上,大家一致认为这次出土的西汉古酒,是我国考古出土古酒中保存最好、存量最大、年代最久的古酒,对研究西汉风俗礼制和中国古代酿酒技术与酒文化提供了重要实物证据,堪称国之瑰宝。专家称该酒就是湖南衡阳进贡皇室的醽醁。”该酒从西晋太康元年(280年)起,历经南北朝、隋、唐、宋,醽醁酒一直被列为皇室贡品酒,是中国历史上最悠久的贡品酒。

    湖南衡阳的醽醁酒(又称酃酒)是中国古代最著名的酒。屈原在《楚辞》中就提到过衡阳古酒“醽醁酒”,并称其为“楚源醽醁”。在晋代醽醁酒即被列为朝庭贡品,备极宠荣,这在《水经注》、《晋书》、《资治通鉴》、《一统志》、《中国实业志》等典籍中均有记载,该酒产于衡阳酃湖并备受历代帝王将相文人骚客的宠爱和赞誉。如晋代道学家葛洪在《抱扑子·嘉遁》中说:“藜藿嘉于八珍,寒泉旨于醽醁。”

    陕西省文物局副局长刘云辉说,盛酒的青铜壶是目前国内发现的同类器物中最大的,通体鎏金,铜壶上还立有一含珠朱雀,也是极珍贵难得的文物。该酒已被列为国家特种文物保护。

    “一粒谷”: 湖南发现了全世界 最早的酿酒原料稻谷

    要酿酒首先必须要有原料。

    上世纪80年代,中国科技大学博导张居中教授与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著名教授、帕特里克·麦克戈温博士合作,通过对河南贾湖遗址出土陶器上的附着物进行研究证明:中国9000年前的贾湖人已经掌握了酒的酿造方法,所用原料包括大米、蜂蜜、葡萄和山楂等,至此找到了中国最早的酿酒证据,这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酒”。

    湖南稻作文明的历史比贾湖遗址要早数千年。

    上世纪90年代在湖南永州道县玉蟾岩的旧石器时代向新石器时代过渡时期的遗址中,发现了距今14000至18000年的世界上最早的古栽培稻,这些稻谷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的人类稻作文明遗物。玉蟾岩遗址的重大发现再次震动了全球!由此证明湖南在新石器时代早期便已脱离“茹毛饮血”,进入到“饭稻羹鱼”,也有了酿酒的原料。

    古代和现代考古学界均流行“谷物酿酒先于农耕时代”的观点。如汉代刘安便是我国最早提出酿酒始于农耕的人,他在《淮南子》中云“清醠之美,始于耒耜”,就是说酒源于农业之初。我国著名考古学家吴其昌在1937年提出:“我们的祖先最早种稻种黍的目的,是为酿酒而非做饭……吃饭实在是从饮酒中带出来的。”

    “一个杯”: 距今7000至9000年前的 “漏斗形澄滤器”

    古人云:“非酒器无以饮酒,饮酒之器大小有度。”饮酒须持器,酒器、酒具不仅是酒的载体也是重要的礼器及使用者身份的象征,更是历史文化的一个重要体现。

    在澧县城头山城市文化群中,考古专家发现了用于滤酒的“漏斗形澄滤器”,这便是距今7000至9000年前在湖南已出现酿酒工艺的历史见证。湖南还发掘出了中国南方最多、质地和造型最优、堪称国宝的青铜酒器。如在宁乡县月山铺出土的商代四羊方尊,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在商代的青铜方尊中,此器形体的端庄典雅是无与伦比的。桃源出土的“皿天全方罍”有我国青铜器“方罍之王”的美称;醴陵出土的“象尊”是我国现存唯一的一只;还有长沙跳马涧出土的商代双羊尊、醴陵仙霞乡狮子山出土的象形尊、衡阳出土的商代青铜牛形尊、湘潭县出土的商代青铜猪形尊、常德津市一座商代墓葬中还发掘出完整的一套青铜酒具等。

    以上所述都从文字和实物上充分证明了古代湖南自中华人文初始时,就产生了酒文化。

    “一个名”: “白沙液”是毛泽东命名的

    白沙液酒产于古城长沙,毛泽东亲自为酒定名为“白沙液”。

    那是1974年12月26日,毛主席81岁生日。他正好在长沙,进晚餐时,九所服务人员为毛主席挑选了一瓶湖南的好酒“仿茅台”。

    主席喝了一口,问:“这酒很好,是什么酒?”工作人员介绍:“这是长沙酒厂取白沙古井的水酿造的,酒质、味道很好,酿制几年了,还一直未有正式酒名。”

    主席又尝了一口,拿起印有“仿茅台”标签的白瓷酒瓶,看了看说:“这酒很好,酒质味道不错,就叫‘白沙液’好了。”

    白沙液秉承了湘楚2000多年的传统酿酒工艺,同时蕴含了悠悠2000多年的湘楚文化。“水是酒之血”,白沙液就是取与趵突泉、漏突泉、惠山泉媲美的白沙古井泉水酿造而成。白沙古井其水源出于古城地底处成岩5000万年的板岩隙缝,经过山石土壤层层浸润和地层的沙砾岩层层层过滤,自沙石中涌出,其水的总硬度为5.27度,拥有“旱季不干,雨天不溢,终年不涸,常舀不竭”的特点,是实实在在的江南名泉。

    清代诗人唐仲冕对古井水赞咏到:“清可‘照见洁士心’,洁至‘红尘不敢诲’,味似‘绝胜斟膏乳’,形可‘依此亮千古’!”

    源远流长的湖湘文化,浸润着酒的芳香。酒在湖湘文化的物质层面、精神层面、文学艺术和礼仪制度层面以及民风民俗等诸多方面,都影响深广,值得挖掘弘扬。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