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版:文化地产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1版
文化财富头版

第2版
创富基石

第3版
创意营销
  标题导航
建筑是凝固的音乐
东亿国际传媒产业园:靠什么集聚品牌人气




 中国文化报 >  2012-04-21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东亿国际传媒产业园:靠什么集聚品牌人气

    东亿产业园区效果图

    东亿产业园区内的高清数字演播大厅

    □□    本报实习记者 卢曦

    “2004年至2008年,文化产业保持了23.3%的平均增速;2008年至2010年,年均增长基本保持在24.2%,关于文化部提出的《“十二五”时期文化产业倍增计划》,我感觉不但可以完成,而且完全可以提前完成。因为这个目标只是一个历史的平均增长指标。” 在东亿国际传媒产业园(以下简称“东亿产业园”)内,北京中视东升文化传媒有限公司董事长王敏生十分肯定地对记者说。

    王敏生是近年来投身文化产业大军中的一员。2009年,他抓住一个偶然的机会,从三晋大地来到文化创意产业之都北京,果断地与朝阳区高碑店乡高井村合作建设了东亿产业园。这里占地110多亩,建筑面积21万平方米,以传媒产业为主题,打造影视制作、创新人才培养、传媒总部基地、创意孵化四大产业功能区。在这里,王敏生与东亿产业园一同开启了一段美妙的文化之旅。

    打造影视制作全产业链

    当文化评论家、资深媒体人正在诟病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园出现的诸多问题,如数量多但不具规模,建设缺乏合理规划,产业园难以发挥集聚效应时,2010年1月竣工的东亿产业园一期工程,投入使用了以高清数字演播大厅为主体的东亿天弘影视制作区和与中国传媒大学合作的创新人才培养区。在东亿天弘演播大厅,包括1400平方米和1000平方米的两个全数字高清演播室,自运营以来,良好的地理位置、先进的技术水平和配套的商务酒店让演播大厅租约不断,这里已经为中央电视台、北京电视台、凤凰卫视等20 多家电视台及影视制作公司提供了节目录制和配套服务。

    长年致力于文化产业研究和文化传媒管理人才培养研究的中国传媒大学MBA学院副院长王雪野认为,只有因地制宜、定位准确的园区,且对入园企业准入标准明晰,园区配套服务完善,产学研政支撑条件齐备,才能依托龙头企业,产生集聚效应。

    如今,东亿产业园14万平方米的二期项目正在建设。4月,第一批建筑面积约1.8万平方米的独栋楼宇交付使用,成功引入了橡果国际、浩沙国际、聚美优品等行业龙头企业。据东亿产业园董事长助理王凯介绍,目前企业入驻情况非常好,还在盖的楼已经被企业预定了不少。

    差异化是发展趋势

    然而,随着全国文化产业园区数量在不断增加,园区规划的同质化现象也日益严重。有专家指出,各地各种类型文化产业园区建立之后,难以实现大规模发展的根本原因就是,没有寻找到实现发展的路径。

    从北京市首批认定的10个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之一的中国(怀柔)影视基地到北京影视制作基地,从798艺术区包豪斯式的厂房空间到宋庄艺术区松散式的艺术群落,文化产业园区的发展都在想方设法吸引公众眼球。文化部“十二五”培增计划中提出的“实施差异化的区域文化产业发展战略”成为规划中最为引人注目的焦点之一。因而要想在业界独占鳌头,需要园区的运营者另辟蹊径、依托资源优势进行打造。

    据北京电影学院学生处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老师崔晓玉向记者介绍,影视作品的制作需要有相当的专业知识。通常而言,要完成影视作品的摄制需专业人士方能胜任,因此各家公司对影视制作专业经营管理人才和创作人才的竞争十分激烈。王敏生说,像东亿产业园这样将影视制作基地与高端创意人才培养相结合的校企联合模式,使得企业获得人才不用去远方,这是优于其他文化园区的一大优势。

    王雪野对东亿产业园依靠民间资本聚集的园区发展模式比较看好,他说,这种纯市场行为的优点是让经营者的每一步都走得谨慎小心,因而差异化经营必然是未来文化产业园的发展趋势,只有定位明晰,赢利前景乐观的园区,才能通过各种融资平台进行资本运作,做大做强做久。

    人才是核心竞争力

    王敏生站在办公室明亮的窗户前,俯瞰园区全景,他说:“不久的将来,在这片20多万平方米的产业空间里,将会引入年产值10亿元的企业1家,5亿元至10亿元的企业2家,1亿元至5亿元的企业7家。而年产值亿元以下的中小企业则达到300至400家之多。”

    王敏生表示,完成理想产业聚集的东亿产业园将产生巨大的生产力。预计实现年产值80亿元,上缴利税达16亿元,提供就业岗位3.6万个,安置当地就业数量3600人。当记者对是否能实现目标提出疑问时,东亿产业园执行总裁邹正青揭开了东亿产业园背后的强大支撑力——以独栋组合、花园办公的差异化产品定位,从CBD到定福庄的区位优势以及产业发展中人才与科技的融合。他说,在首批推出的1.8万平方米的产业空间里,目前入驻企业的年产值达16亿元,年上缴税金近3亿元,实现了优质高效的产业聚集。

    东亿产业园将一期工程建成影视制作基地和创新人才培养基地无疑是整体布局具有战略作用的一环。邹正青解释说,已经在使用的天弘演播大厅的音频、视频系统全部采用了世界顶级的技术设备和品牌,灯光系统和声学装修系统也采用了央视新台址的设计规范和标准。良好的硬件设施和标准的配套服务,吸引了很多电视台和影视制作公司进行节目录制。同时,有了演播大厅的投入,更是为园区内影视制作做配套的后期制作、动画设计的企业带来福音。有了一个主导产业的推动,相关产业链上下游的企业都会受益,这也无形中增加了园区吸引力和核心竞争力。当越来越多的优质关联企业进来之后,全产业链实力也会越来越壮大。这是一个良性循环的过程,园区的生命力和活力将会渐渐凸显。

    北京思泽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是东亿产业园第一批入驻的企业,主要是为企业提供商业影视、平面策划和制作等服务。公司行政主管马慧霞告诉记者:“2010年入驻园区时,看上的是园区的地理位置和环境资源。没想到进来之后,还承接了不少在演播厅录制节目的公司带来的业务。”

    除了平台带来的便利之外,文化创意产业中的人才资源非常关键。马慧霞说,依托中国传媒大学与东亿产业园的深度合作,我们可以在中国传媒大学做校园招聘和宣讲,拥有优先选拔广告专业和动画与数字艺术专业人才的机遇。

    据记者了解,园区在创新人才培养区不仅引进了中国传媒大学MBA学院、中国传媒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新媒体研究院等平台,还与中国传媒大学合作建设了独具特色的文化产业孵化器,通过建立实验室、工作室及产学研多方位合作,为小企业提供良好的创业环境及政策、资金、空间、咨询、营销等配套服务。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