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版:综合新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1版
要闻

第2版
综合新闻

第3版
环球参考
  标题导航
石松父女在宁夏展出书法作品
一位民间剪纸艺人的坚守
娱乐节目能否“乐而不俗”
“阅读与博物”讲坛聚焦文化魅力
福建推动省市文化合作
廉政理念与文化元素深度融合
实施五个工程 建设文化强市
图片新闻




 中国文化报 >  2012-04-25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实施五个工程 建设文化强市

    (上接第一版)

    下一步,我们将围绕打造品牌、多出精品、多出人才,努力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好更多的精神食粮,重点在3个方面加大力度。

    一是牢固确立以人民群众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始终不渝地贯彻“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把最大限度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作为文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根本任务,贯穿到文化创作生产传播的各个方面,充分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正确处理尊重差异、包容多样与坚持主导、发展主流的关系,鼓励不同形式和风格的自由发展,激发广大文化工作者的创造活力。充分发挥天津文化底蕴深厚、文化资源丰富、文化风格独特的优势,组织实施好“五个一工程”、重大革命和历史题材创作工程、优秀少儿作品创作工程等精品佳作创作工程,鼓励和引导广大文艺工作者深入基层、贴近群众,创作出更多叫得响、传得开、留得住的艺术精品,精心打造以京剧、曲艺等为代表的津派艺术品牌,培养和造就一批在全国具有影响力的文化名人。

    三是不断创新和完善艺术创作体制机制。努力形成有利于文化精品创作生产的激励机制,对被列为国家重大文化项目和获得国家级重大奖项的作品给予支持和奖励。健全艺术生产、营销和分配机制,推动规范的签约制、制作人制、演出经纪人制度。推行政府文化采购制度、重大文艺项目招标制度。发展文艺理论研究和文艺批评,正确有效地引导创作和欣赏。

    三、实施文化产业工程,努力打造经济发展支柱性产业

    文化产业是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要引擎和载体,也是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近年来,我们充分挖掘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不断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加快文化新项目好项目建设,努力把文化产业培育成支柱产业。制定实施了《文化产业振兴规划》、《第一批文化产业振兴重点工作计划》、《鼓励和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促进电影产业繁荣发展的实施意见》等政策措施,推出了100项重点文化项目,国家动漫产业综合示范园、中国天津3D影视创意园区、国家影视网络动漫实验园、国家影视网络动漫研究院等国家级、重量级项目纷纷落户,建设了滨海高新区动漫产业基地、天津音乐街等一批文化产业聚集区。“十一五”期间,全市文化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30%以上,各类文化企业超过2万家,从业人员达到20万人,初步形成了以文化创意、数字动漫、演艺娱乐、出版发行、广播电视、文化旅游等八大门类为主构成的文化产业体系。我们不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完成了出版、发行、电影等领域国有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国有文艺院团改革成效明显,成立了全国首家民营剧团产业孵化基地,积极推进宣传经营两分开和广播电视制播分离,完成了市和区县文化广播影视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和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改革,文化体制改革进入全国先进地区行列。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大力推动天津文化产业发展,重点在3个方面下功夫见成效。

    一是统筹推进3个层面文化产业协调发展。按照山、海、城、乡“四带多点”的空间布局,突出特色,错位发展。中心城区依托丰富文化资源,发挥设施、人才优势,发展总部型文化企业,打造高端产品和知名品牌。滨海新区用好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政策,走高端、原创、国际化路子,建设文化创新基地、文化创意精品研发制作基地、文化产品展示集散地。各郊区县挖掘历史、自然、民间艺术资源,形成特色鲜明的文化产业集群和聚集区。

    二是着力构建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实施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合理配置资源,推动产业集聚,形成规模效益,加快构建结构合理、门类齐全、科技含量高、富有创意、竞争力强的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发展壮大出版发行、影视制作、印刷、广告、演艺、娱乐、会展等传统文化产业,加快发展文化创意、数字出版、移动多媒体、动漫游戏等新兴文化产业。实施品牌带动战略,发掘丰富文化资源,发展特色文化产业。推动文化与旅游结合,充分利用五大道、意式风情区等文化资源,以及工业、邮政、军事等历史文化遗存,打造“近代中国看天津”文化旅游品牌。整合开发海河沿岸、运河沿岸、老城厢等文化资源,办好妈祖文化旅游节等文化旅游重点活动,着力打造天津民俗文化旅游精品项目。发展京剧、评剧、梆子、曲艺、杂技等传统艺术,扶持民乐、交响乐、室内乐、芭蕾舞等艺术门类,打造演艺与旅游相结合的精品演出。推动文化与商贸结合,以演艺、动漫、艺术品等为重点,发展文化产权交易、文化产品贸易,成为文化贸易发展重要平台。高水平办好中国天津演艺产业博览会、“海河之春”国际音乐艺术节。着力提升杨柳青年画、泥人张彩塑等民间艺术品制作生产的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建立一批民间工艺美术品生产基地。依托古文化街、大胡同、估衣街等传统商贸聚集区,推动文化用品集散贸易。实施科技带动战略,提高文化产业科技含量,促进文化和科技深度融合。发挥滨海新区先行先试作用,积极争创国家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推动文化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合作,推出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文化产品。加强与文化部等的交流合作,努力建设全国领先、世界一流的高水平公共技术服务平台。

    三是加快完善文化产业发展格局。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支持和壮大国有或国有控股文化企业,在发展产业和繁荣市场方面发挥主导作用。鼓励和引导各种非公有制文化企业健康发展,引导社会资本在国家许可范围内以多种形式投资文化产业,参与国有经营性文化单位改制,参与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实施和文化产业园区建设。

    四、实施文化遗产保护工程,建设共有精神家园

    文化遗产是民族传承的历史见证,保护文化遗产就是保护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发展的文化根基。近年来,我们坚持保护利用、传承发展并重的原则,不断加大文化遗产保护力度,率先完成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实地文物调查工作。实现市级公共博物馆、纪念馆整体免费开放,天津博物馆、天津自然博物馆、周恩来邓颖超纪念馆被命名为首批国家一级博物馆,全市各级各类博物馆、纪念馆达到80家,形成了综合性博物馆、专业博物馆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良好态势。五大道入选“中国历史文化名街”。成功举办全国首次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会。21个项目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下一步,我们在保护文化遗产方面着力做好3项工作。

    一是强化对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完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规划,推进历史文化名城(街区、乡镇)、各级文物保护单位两大保护体系建设,加强近代中国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搞好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成果开发利用,开展国有可移动文物普查,做好全国和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申报认定工作。推进大运河天津段申遗,实施明长城天津段、觉悟社等文物保护工程。加强文化典籍整理和出版,推进典籍资源数字化。

    二是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计划”,对国家级、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濒危项目和项目传承人进行抢救性保护。建立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非物质文化遗产专家资源库。命名一批民族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三是大力发展博物馆事业。高水平做好文化中心天津博物馆、图书馆、美术馆、自然博物馆等布展和服务管理工作。积极推动重点博物馆设施改造和陈列更新。加强金融、工业、邮政等专业博物馆建设,鼓励和扶持海洋、港口、中医药、地质等各类特色博物馆、专业博物馆和民办博物馆发展,推进生态、社区博物馆示范点建设。逐步建成上百个专业和民营博物馆,充分发挥其在文化繁荣与发展中的作用。

    五、实施文化“走出去”工程,提高天津文化影响力

    扩大多渠道多形式多层次对外文化交流,是广泛参与世界文明对话、参与国际文化市场竞争、拓展文化发展空间、提高文化软实力的战略举措。近年来,我们充分发挥滨海新区对外开放和口岸优势,有效整合全市文化资源,搭建对外文化交流平台,积极推动天津文化走向世界。以政府文化交流项目为主体、民间文化交流项目为补充,精心打造了“感知天津”等活动品牌,成功举办了“中华文化澳洲行”“京剧艺术欧洲行”和华夏未来少儿艺术团“环球之旅”等重点文化交流活动,有效提升了天津文化产品的影响力和竞争力。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以“友城艺术节”“天津文化周”“欢乐春节”等活动为载体,组织优秀院团、优秀剧目、文物展品和民间工艺品等赴境外演出、展览、展卖,认真搞好“央地合作”天津与非洲国家2012—2013系列活动,积极参与文化部“德国文化年”“中欧文化论坛”“中日国民友好交流年”“中韩友好交流年”等活动,组织好“非洲文化聚焦”活动,组织天津京剧、歌舞、交响乐、杂技等出国巡演,展示中华文化魅力,打造天津文化品牌。大力发展对外文化贸易,提高市场运作的能力,完善支持文化产品和服务走出去的政策措施,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外向型文化企业和中介机构,推动图书、音像、影视等文化产品开拓国际市场。扶持区县具有地域特点和民族特色的文化艺术、演出展览、民族音乐舞蹈等产品出口。构建政府交流项目与民间交流项目相结合的文化产品出口体系,扩大对外交流的规模、层次、效益,形成新的发展格局。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