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驻湖南记者 王 伟 实习记者 曹萍波 杨砚池
4月17日,湖南省直国有文艺院团改革授牌仪式在长沙举行。湖南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路建平为改制院团授牌并作重要讲话。湖南省文化厅厅长周用金主持会议。授牌标志着湖南7家省直国有文艺院团改革的阶段性任务基本完成。
湖南省直国有文艺院团实行了分类改制:保留省湘剧院事业单位性质;将省花鼓戏剧院、省木偶皮影艺术剧院和省京剧团分别转为公益性的保护传承中心;省杂技团、省话剧团、省歌舞剧院实行转企改制,分别成立有限责任公司。
记者在授牌仪式后分别走访了这几个有着辉煌历史,却在市场化大潮中面临挑战的文艺院团。它们面临的问题其实惊人地一致:剧场缺乏,人才难继,经费不足,传承艰难。
改革和求变,才是文艺院团必然的出路。
杂技团
“我做杂技团团长这些年,最大的压力就是怕摔人,前几天团里的一个19岁的孩子,在表演《时空之旅》的时候摔了,现已经从上海回来,我去医院看他时真的是百感交集。看过《时空之旅》的人都知道,其中最令人震撼的是浪桥跳板和转动台圈,完成这组惊险动作的演员如果不慎从高空摔下,很容易受伤。”见到记者,现任湖南省杂技团团长刘军科说。
一个优秀的杂技演员从小就接受严苛的专业训练,从5至10岁开始培养,至少需要3至5年,而属于他们的“黄金期”很短暂,高风险的训练与演出让他们病痛缠身,上不了舞台的演员则面临着退役、转型等问题。这就是杂技团面临的最主要问题:缺乏优秀的演员人才,演员没有行之有效的职业退出机制。
刘军科说:“按一般的行业规则,人才的培养周期和使用周期应该是1∶3,比如,用8年的时间去培养人才,却可以发挥24年的作用。但杂技人才不一样,优秀的杂技人才,大概是培养8年,使用8年。演员的黄金期是20岁至30岁,年龄太小压不住台,过了30岁身体和精力就达不到了。”这就是说,杂技演员吃的是青春饭。
杂技艺术专业人才由于从小训练,文化水平大多相对不高,在家长、教练的眼里,只要刻苦训练,有了成绩,一生就会有个依靠,就有了“铁饭碗”。湖南省杂技团一位杂技演员感慨地说:“与同龄人相比,我们的大部分青春奉献给了杂技事业,学习文化课的时间较少,其他专业技能欠缺,加之年轻时身体积累的伤痛会伴随后半生,不知道以后的工作、学习该怎么办?我真不想在身体残废之后,再成为‘社会的废人’。”
“如果不能解决演员的后顾之忧,退出行业后多要进行艰难的二次择业,杂技团面临的人才问题就永远都难以解决。所以呼吁政府有关部门增加经费、建立行业退出机制,给我们这些文艺院团更大的扶持和帮助。”刘军科说。
话剧团
走在长沙曙光路,湖南省话剧团临时办公地点的招牌和其他各种时尚专卖店的招牌相比,显得有点落寞。但是这个团有近60年的历史。
“厕所管道堵塞找团里,小孩读书就业找团里……我最头疼的就是退休人员的安置补贴问题,打个比方,如果政府补贴800万元,那么有600万元得用于退休离休人员的安置补贴。经费不足导致我们很难做大。”记者采访湖南省话剧团团长毛剑锋时,他有些无奈地说。
“这次体制改革对我们最大的影响是评价体系的变化,从前的制度把很多东西都框住了,成为企业后,不再以‘专家叫好’为目标,而以市场和票房为导向。”毛剑锋说。记者问到以市场票房为导向会不会降低话剧水平时,毛剑锋说:“以市场和票房为导向,能更好地反映现实,贴近观众和生活。这会提高话剧的生命力,避免曲高和寡。”
改制之前,湖南省话剧团就已经在摸索市场化的道路,即排演小剧场话剧,不做专家戏和学院派。当然,后两种政府能提供充足财力的话可以做。毛剑锋说:“目前最大的问题就是经费不足,既要解决退休离休人员的安置补贴,又要排出高水平的话剧,在这种情况下,政府补贴有限,我们不走市场化道路,真的是步履艰难。”
2011年,省话剧团联合中华文化促进会复排红色经典话剧《万水千山》,沿着长征路线展开全国巡演。“经费再困难,艺术也要坚持。”毛剑锋说。
歌舞剧院
“相对于其他院团,我院的改制阵痛还是最小的,因为以往我们虽然在名义上是事业单位,但早在1999年,我们就已经开始市场化运作。”谈到院团改制,湖南省歌舞剧院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严冰波说,“这是意料之中的事情。”
严冰波说,湖南省歌舞剧院面临的问题,总结起来就是:老同志怎么养起来?剧场怎么建起来?事业怎么发展起来?在岗年轻同志怎么富起来?
舞台是剧目的载体。在几家院团里面人数最多,离退休以及在编在岗人数已达500多人,市场化成效相对最卓著的湖南省歌舞剧院,竟面临没有场地的尴尬。
据了解,湖南省歌舞剧院将推出几部经典歌剧,如《茶花女》、《白毛女》、《塞尔维亚的理发师》等,但是却没有专业的歌剧舞台。其中剧场问题是让严冰波最头疼的问题。“我们在市场经济影响下排演剧目,是为了观众和票房,可是高额的剧场租用费导致成本提高,成本提高导致票价提高,这就很难实现较好的经济效益,走向更灵活的市场化。”他说,湖南的剧场项目建设相对于周边省份乃至全国来说,都略显落后,多年来都无法实现文化部倡议的一团一场和一院一场。周边省市里,武汉有武汉大剧院、福建有福建大剧院,广州有广州大剧院、广州音乐厅、广州歌剧院等,而湖南还没有专业的歌剧演出场所。这个下辖五团(舞剧团、交响乐团、民族乐团、歌剧团、合唱团)、两部(舞美工程部、演出营销部)、艺术创作室和舞蹈学校的省歌舞艺术强院都要忧心剧场问题,其他院团的处境也就可想而知。
木偶皮影剧院
湖南省木偶皮影艺术剧院如今改名为湖南省木偶皮影艺术保护传承中心,门口高挂着一块牌子,上书“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木偶联会”。保护传承中心主任张帆指着它说:“这块牌子很值钱!全国也仅有4块。” 走到该院四楼展厅,蓝底白字的宣传栏中,法国《费加罗报》的赞语“比金子还贵重的皮影戏”,澳大利亚国际木偶节上获得的美誉“跨越了语言障碍、特殊的表演艺术和技巧,尚未能有与之媲美”,显得光芒耀眼。
“做艺术要把眼光放长远,木偶皮影这种古老文化传承不是一朝一夕之功。我们多年来一直禀承为青少年儿童服务这一宗旨,根据木偶皮影的特点,每年都创作了许多不同风格、不同形式的新剧目,经常组织青少年观看欣赏,目的是为了让艺术尽早地渗透进他们的生命。”张帆说。(下转第三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