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萍波
这是一些曾经有着辉煌历史的文艺院团,然而在越来越发达的市场经济大潮中显得“老态龙钟”,进行改制才有出路,院团从体制内脱胎而出并焕发出生机。
“政府是投资主体,领导是主要观众,评奖是唯一目的,仓库是最终归属”——这是过去不少省直文艺院团的“生存法则”。其实关于国有文艺院团改革,文化部在中央具体部署下,也曾多次出台改革方案。改革一直在稳健推行。
为什么国有文艺院团一定要改革?不改难以为继,最为突出的是人浮于事,吃大锅饭,人员进得来出不去,包袱越滚越大,事业越来越难发展。就像湖南省话剧团团长毛剑锋所说:员工厕所管道堵塞都找团里贴钱维修,如果政府补贴800万元,那么有600万元得用于退休离休人员的安置补贴。湖南省目前的文艺院团里,最有活力的是省歌舞剧院,院长严冰波说:“我们改制的阵痛是最小的,因为以往歌舞剧院虽然在名义上是事业单位,但事实上早在1999年就已经开始市场化运作。只有‘小步快走’,才能从演出市场上寻得经费。”有了经费,就会有名角,有品牌,有实力,有市场号召力。
走过了“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政府养活阶段,进入了“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自我拼搏时期,部分院团对这种角色改变也许短时期内难以完全适应,但不可否认,转企改制将推动文艺院团规模化、集约化程度不断提高,这就整合了演艺资源。省歌舞剧院积极调整演出营销机制,严冰波说:“只有演艺惠民,才能让政府加大财政支出,让政府买单也是市场化。”省话剧院走的“小剧场话剧”路线,形成了“长时段、多剧目、多场次、多场点”的演出新模式。省杂技团鼓励将眼光投向国外市场,有效调动了演职员工艺术生产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省木偶皮影艺术剧院积极探索一条教育机构将传统艺术渗透到青少年当中的路,实现了传承保护和经济效益双跨越。
转制后的文艺院团如何面向市场?在演艺领域生机与希望空前焕发的同时,市场化的压力与阵痛也随之到来。但是我们有理由相信阵痛与希望同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