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版:特别关注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1版
要闻

第2版
综合新闻

第3版
理论评论
  标题导航
世界读书日:我们的世界充满书香
她的风华,不只因为站在他身后




 中国文化报 >  2012-04-26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她的风华,不只因为站在他身后
——音乐教育家蒋英追思会侧记

    歌剧《钱学森》剧照。(金曼供图)

    钱学森和蒋英的晚年合影。(家属供图)

    本报记者  刘 茜

    音乐教育家、女高音歌唱家,两弹元勋钱学森的夫人蒋英于今年2月5日逝世,享年92岁。4月20日,中央音乐学院举行追思会,深切缅怀蒋英教授。蒋英教授长子钱永刚,与蒋英教授共事过的领导、同事,以及学生等100多人参加追思会。

    丰厚的音乐修养

    媒体和公众提到蒋英,习惯谈论她出身名门,提到她是现代著名军事理论家蒋百里之女,习惯给她加上“钱学森夫人”的头衔。实际上,蒋英生前曾担任中央音乐学院歌剧系副主任、教授,在声乐方面的造诣极高,是中国在德国艺术歌曲、歌剧方面“绝对的权威”。她一生事业所系,是她的声乐艺术。

    1937年,蒋英投考了德国柏林音乐大学声乐系,从此走上音乐之路。她在德国艺术歌曲、清唱剧、歌剧方面受教于该校声乐系主任海尔曼·怀森堡教授等。她系统学习了西洋美声唱法,掌握了不同时期、不同音乐家、不同形式的声乐作品;同时用心攻读德语、法语、意大利语、英语。1941年,她毕业即获柏林德国大戏院聘任,开始演唱生涯,随后赴瑞士继续研习。1943年的瑞士“鲁辰”万国音乐年会上,蒋英参加了各国女高音比赛,力拔头筹。1947年,蒋英在上海兰心大剧院举行了首场独唱音乐会。当时的报纸评论道:“无论在音域和音量上,她掌握得极为出色。熟练的技术与丰富的经验,使得快速的滑音和花腔都显得极为轻巧和优美……”

    1955年,蒋英随钱学森冲破重重阻力从美国回到祖国后,从台前转向幕后,投身于声乐教育事业。她撰写了《西欧声乐艺术发展史》,翻译了《肖邦传》、《舒曼传》等,丰富了我国声乐教材的建设。她进行声乐、钢琴、乐理、音乐史、外语等全面教学,并一对一地带出了数十位学生,歌唱家傅海静、赵登营、祝爱兰、多吉次仁、姜咏、杨光、吴晓路等都出自她的门下。对这种转变,蒋英曾说:“以前我一直认为,只有当演员,才能实现我对音乐的爱。到了音乐学院后,观念慢慢转变过来。我由开始不懂得爱学生、不懂得教学,到后来爱教学,也爱我的学生了。学生的每一次成功,都是我一次从里到外的美容。”

    在追思会上,学生们追忆了蒋英教书育人的感人事迹。他们说,蒋英不仅教唱歌,还教怎样做人,比如她常说:“唱歌,用心唱才好听,光用嗓子唱不好听……”

    女高音歌唱家姜咏1978年开始师从蒋英。姜咏回忆起蒋英鼓励她参加1988年比利时伊丽莎白女皇声乐大赛获优胜者奖时的情景说,当时曲目单31首歌曲有英文的、意大利文的,还有法文的,她会唱的只有4首,有些畏缩。蒋英说:“我老太太跟你一块背!我背得下来你还背不下来吗?”尽管时隔多年,姜咏谈及此事还是语带哽咽。

    女高音歌唱家吴晓路说,蒋老师一辈子都坚持钻研,每次跟她学一个新作品的时候,她会做很多准备的工作。不少学生外语水平不够好,完全是老师一字一字地教出来的。以前自己在国内,对西洋音乐了解不够,如今在德国发展多年,越来越体会到当年蒋英老师教得认真、水平高。她说,自己在德国演唱受到外国专家很高评价要归功于“蒋老师给打的基础”。

    而来自香港的张汝钧年已七十有五。作为蒋英的“开山弟子”,坐着轮椅的他几度哽咽,以手抹泪。

    高尚的人格魅力

    女高音歌唱家叶佩英称赞:“蒋先生具有伟大品格,为人朴实。”

    “追思蒋英先生充满传奇色彩的一生,不仅缅怀她对我国声乐艺术事业做出的杰出贡献,学习、继承高超的歌唱技艺与丰厚的音乐修养,还包括她高尚的人格魅力。”中央音乐学院声乐歌剧系主任张立萍说。

    中央音乐学院院长王次炤说:“蒋英老师的人格精神,她的敬业和为人,确实留给我们非常深的印象。她在我们学校每一位师生心目当中都是非常伟大的一位教师、艺术家。” 王次炤提到,自己曾于1983年写一篇关于歌剧《费加罗的婚礼》在中央音乐学院上演的报道,有些问题把握不好,请教蒋英先生时得到真不厌其烦的帮助和指导,蒋英先生还查找很多资料提供给他。“蒋英先生这种治学精神、无私人格和开阔的胸怀,值得人们学习;她的敬业态度,兢兢业业为中国的艺术教育事业奉献的精神,要继承下来,以此激励本校的教学工作。” 王次炤表示。

    蒋英的无私尤其体现在对学生的扶植和栽培上。她从来不收学生讲课费的奉献行为,是音乐界佳话。吴晓路回忆说,老师做到了“只要你真心学,我就义务教”,一旦选中学生,就实心实意地教,不要学生任何东西。此外,“她还要自掏腰包,进行资料准备、磁带转录给学生”。

    钱永刚回忆母亲的助人为乐时举例说:上世纪80年代,内蒙古无伴奏合唱团来京演出,演出反响不太理想,资金困难。蒋英获知后让钱永刚送去了1200元钱。“这类的事情大概有4次。”

    中央音乐学院党委书记郭淑兰说:“我们说蒋英伟大,第一是感受到她有伟大的爱国和爱人民的情怀;第二,她治学严谨、执著,一直热爱着她的音乐教育事业;最重要的是她崇高的品德、渊博的学识和人格的魅力,感染、激励着我们一代代人。”

    伉俪曲:科学与艺术的协奏

    钱学森曾说:“搞科学的人同样需要有灵感,而我的灵感,许多就是从艺术中悟出来的。”蒋英与钱学森相濡以沫、相互激励的伉俪之情,用科学与艺术组成悠扬的二重唱,给世人留下了美妙的旋律。

    1991年10月16日,钱学森被授予“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荣誉称号。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的颁奖仪式上,钱学森满怀深情地说:“我今天获奖了,我也不要忘记,我老伴几十年来给予我的这种理解和支持。”1999年7月,中央音乐学院在北京举办“艺术与科学——纪念蒋英教授执教40周年学术研讨会”以及由蒋英的学生参加演出的音乐会,88岁的钱学森因身体原因不能出席,特意送来花篮,写来书面发言,让女儿代为宣读,以表达他对蒋英深深的爱意。他们夫妇还合写过一篇文章《对发展音乐事业的一些意见》,谈到怎样吸收西洋音乐的长处和继承我国民族音乐遗产的问题。钱学森所著的《科学的艺术与艺术的科学》出版时,正是蒋英给该书定了英译名。

    与会者认为,钱学森、蒋英夫妇是科学与艺术结合的典范,对启发人们如何在科学与艺术的融合中去开拓创新,以及如何培养创造性的人才都具有意义。郭淑兰说,这个由科学家和艺术家组成的家庭,体现了在事业上的相互支持;要回答“钱学森之问”、思考怎么样培养出创造性人才时,科学与艺术的融合无疑是很重要的一方面。

    蒋英与歌剧《钱学森》

    金 曼

    由北京大学歌剧研究院制作的歌剧《钱学森》,按计划在2011年12月推出,即在纪念钱学森百年诞辰时上演。那时,我一直在为91岁高龄的蒋英先生的健康祈祷,盼望届时她能去剧场观看这部歌剧。

    2006年,我看到一篇报道说,钱老谈起学会艺术上大跨度的宏观形象思维,对启迪一个人在科学上的创新是很重要、很有帮助的。钱先生早年学过绘画和音乐,他的夫人蒋英是女高音歌唱家、声乐教育家,他提出教育要把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结合起来是有依据、有说服力的。2009年,钱老去世,我萌生出创作一部歌剧来纪念他的想法。

    2010年初,通过已是北大歌剧研究院副院长的傅海静的安排,我、他以及女高音歌唱家祝爱兰拜见了蒋英先生。傅海静、祝爱兰都是蒋先生的高徒。

    蒋先生给我的印象是一位优雅贤淑的女性,亲切和善,目光坦诚,心地明净透亮。她对北大歌剧研究院要创作歌剧《钱学森》很高兴。我在谈创作思路和想法时,她一直微笑着静静地听。在我征求她的意见、请她提出要求时,她说她希望这部歌剧的音乐一定要好听,要有旋律,唱起来上口。她还特意嘱咐,说她在剧中只能是一个配角,不能着墨太多、份量过大。她还鼓励我们说:“你们都是艺术家,相信一定能够把握好。”

    当我问她希望谁来饰演钱学森和蒋英时,她笑着将目光转向一旁的傅海静和祝爱兰,说:“如果由他们两个来演,那是最好的啦。”这与我早先的想法不谋而合。傅海静故意说:“钱先生是男高音,我是男中音。再说,我也长得太高了,外形不像钱先生。”蒋先生笑道:“那没有关系,舞台人物形象不一定要和现实生活中的完全一样。”

    后来,作曲家唐建平在创作这部歌剧的音乐时,从角色主次和声种分配的角度考虑,认为钱学森这个角色应为男高音。告知蒋英先生后,十分熟悉歌剧的她表示这是有道理的,完全能够理解,尊重作曲家的意见。

    歌剧《钱学森》如期成功上演。饰演蒋英的祝爱兰,也获得一片赞誉声。有些遗憾的是,蒋英先生此时已住进医院,没能到剧场观看。好在祝爱兰早把剧中蒋英的每个唱段都在病床旁唱给她亲爱的老师听了,演出的录音也带回来放给老师听过。这让我们稍稍感到一点宽慰。

    今年5月,歌剧《钱学森》将继续上演。此次演出由我担任导演,全剧也作了一些修改和调整。我们都努力要把这部歌剧打磨好,想把我们和千千万万的人们对他们的崇仰和思念融入其中。

    (作者系北京大学歌剧研究院院长、歌剧《钱学森》导演)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