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版:美术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1版
要闻

第2版
综合新闻

第3版
理论评论
  标题导航
回声壁
“原生艺术”亮相今日美术馆
许信容推出细笔山水画展
郑百重为人民大会堂创作《华岳晴秀图》
国家主题性绘画创作研究中心成立
王沛忠:痴情绘河山
孔柏基的纸上敦煌
写生与诗性




 中国文化报 >  2012-04-26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写生与诗性

    轻寒(油画)   王晓峰

    亦  言

    由中国油画学会主办的第二届中国油画写生作品展近日在中国美术馆举办,这是中国油画学会换届后的首次展览。除了延续2008年“首届中国油画写生展”从写生角度研究油画艺术的思路外,展览还提出了“可见之诗”的主题,提倡在面对自然和物象写生的过程中,追求一种诗心情怀和诗意画境。这一方面反映了对时代文化格局的思考,另一方面也折射出当代油画创作在直面生活、获取创作激情等方面的普遍欠缺。

    “一方面紧扣生活的命门,强调写生之道;另一方面重视油画语言的东方品质的转换,呼唤‘象之大者’的诗性。”中国油画学会主席许江概括的展览主旨,也表明了一种学术态度。因为中国传统精神既在画中,又常在画外;在可见处,更在诗画相生的生活里。

    在当今图像化时代,不少艺术家以照片、图像的使用替代了写生,并热衷于画室的闭门制作,而忽视了对现实生活的关注和感受。这直接影响了艺术语言的拓展及研究,影响了艺术家对色彩、造型敏感的生命活力,从而最终影响了作品的品质。在不少展览中,我们常常能看到一些刻画得“比照片还真”的油画,这些作品技巧娴熟,却无法获得观者真正的感动。评论家尚辉认为,问题的症结在于中国油画家对于欧洲油画写生方法系统性与个性化的参照是模糊不清的,不能从写生的角度悟出油画艺术的真谛。

    从本次展览看,这几年来提倡并实践写生取得了一些效果。不少中青年优秀油画家,思维活跃,勤于实践,通过写生不但锻炼了笔头和观察能力,也荡涤了虚假、臆造和矫揉造作的画风。或者是缘起于一种生活细节的记录,或者出自对恬淡隽永情调的钟爱,或者意欲捕捉转瞬即逝的微妙的色彩关系,如李江峰《渔歌唱晚之二》、章晓明《冬日阳光》等作品,反映出画家们对自己感兴趣内容的关注和描绘。由于这些兴趣点而激发的写生欲望,使得作品与观者有了一种共鸣。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