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高素娜
栩栩如生的菩萨坐像,形象丰满的力士伎乐,虔诚坦荡的供养人,各行各色的信徒月神……孔柏基的“敦煌印象”不仅富有灵性和艺术张力,而且画出了敦煌的博大精深。4月18日至29日,“孔柏基油画展”在中国美术馆举办,展出其“敦煌印象”系列画作、描绘家乡和欧美风光的油画作品共100幅,充分展示了这位八旬老人独特的艺术人生和绚丽的艺术成果。同时,孔柏基还向中国美术馆捐赠了各时期代表作20幅。
孔柏基,1932年生于上海,幼时就喜欢画画,20岁发表版画作品,24岁即执教于上海戏剧学院美术系,并长期担任美术系主任等职。1979年2月,孔柏基等人发起的“上海十二人画展”被认为是1949年以后中国大陆画家第一次自发组织、自选作品的画展。上世纪70年代后期,孔柏基以“宣纸油画”方式创作出“敦煌印象”系列作品。1986年移居美国。
早在上世纪50年代,当中国美术界还迷失在单一的思想观念中时,孔柏基就倾心现代艺术风格,悄悄接受法国印象派大师莫纳、塞尚、马蒂斯等人的影响创作人物和风景作品。他开始用油画棒在卡纸上绘制具有东方色彩的人物画,之后去敦煌莫高窟成就了他艺术的重要转折。为了更好表现壁画因为年久褪色而形成的古朴沉雄、淋漓斑驳的特殊效果,他以宣纸与油画相结合的技法,独创出崭新的“宣纸油画”。在敦煌的洞窟里,孔柏基昼夜不休地疯狂作画,短短20多天便创作了150多幅作品。1980年,孔柏基带着他在敦煌临摹的这些作品举办了个人画展,引起轰动。
看孔柏基的敦煌系列作品,人们感受到的不仅是历史的沧桑、宗教的神秘、异地的瑰丽,更有民生的艰难、慈悲的宏大与希望的深刻。而他的风景小画灵秀、隽永,更有无限的力量与希望。中国美术馆馆长范迪安评论说:“孔柏基在表现性画风上独树一帜,成功地实现了材料技法的创新,作品于华丽中见雄浑,境界深远,风格高雅,品质极佳,观之如吮醇香。”
“常记得刘海粟先生对我说:‘不可懒散,不可却步’,以及朱屺瞻先生对我说:‘画者只是探索者,要不断追求,不断前进’等话。按着先辈的指导,我一直在努力实践。”孔柏基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