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驻山东记者 孟 娟
3月9日,来自孔子故里的古老石刻艺术“中国山东汉代画像石拓片精品展”在德国柏林中国文化中心开幕。应观众要求,展览延期半个月,至4月15日闭展。包括长清孝堂山石祠、嘉祥武氏祠、沂南北寨村墓在内的38幅汉代画像石拓片精品向观众展现了山东古代石刻艺术的巨大魅力。
德国海德堡学术院院士雷德侯教授表示,这是他第一次在德国品赏中国古代汉画像石拓片,印象深刻,他期望中德两国之间的文物交流活动能够进一步加强,以便让世人更深度地了解中国、了解山东。
山东古代石刻艺术 在学术界享有盛誉
“山东是文物大省,又是中华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石刻资源非常丰富,在中国古代石刻宝库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在国内外学术界享有盛誉,尤其是汉代的石刻,保存量与丰富的内容都居全国之首;南北朝的佛教造像、刻经也有巨大影响。”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赵超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2010年上海世博会山东馆,山的厚重,水的灵动,孔子的热情好客,“一山一水一圣人”给世界人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是,人们可能没有注意到山东馆里随处可见的石刻艺术,甚至地板上,都有石刻元素的存在。古代石刻艺术也是我省一张亮丽的名片。”山东省石刻艺术博物馆馆长管国志如是说。
据管国志介绍,山东的古代石刻根据形制可分为碑碣、画像石、摩崖、墓志、造像五大类。
秦汉碑刻数量全国第一。目前,仅存的秦二世刻石均出自山东:一是泰山刻石,残存10字,今藏岱庙;二是琅琊刻石,残存40字,现藏中国国家博物馆。而汉代碑刻多集中在曲阜、济宁、泰安等地,现存数量占全国总量的60%以上,故有“天下汉碑半山东”的说法。60多件秦汉碑刻中,有多件是国家一级文物,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有乙瑛碑、礼器碑、张迁碑、史晨碑等。
汉画像石内容、题材居全国之首。据了解,我国汉画像石主要分布在4个区域:一是河南南阳,二是四川、重庆,三是陕北、晋西北,四是山东、苏北、皖北、豫东。“而山东是汉画像石的发祥地,起源最早,遗存数量最多。迄今为止,已发现的汉画像石有4500余块。”管国志说,山东的汉代画像石建筑中有3处已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北朝摩崖大字刻石国内独有。北朝摩崖刻石主要分布在山东,其中两处最为著名:一处是跨莱州、平度、青州三市以及云峰山、天柱山、大基山、玲珑山的云峰刻石;另一处是集中在鲁中南山区的摩崖刻经,包括泰山经石峪、新泰徂徕山、邹城铁山等21座山上的佛经刻字。其场面之宏大、气势之宏伟,堪称中国书法史上一绝。
北朝隋唐墓志历史、艺术价值极高。据了解,山东墓志形制的发展,经历了千余年的历史。这一过程,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一是自汉末经南北朝至隋灭亡,是多种形制并存的阶段;二是自唐代开始,经宋、元至明、清,是单一形制(即方形)墓志存在的阶段。管国志告诉记者,山东遗存的历代墓志不乏精品,旧存“刁遵”“鞠彦云”“李谋”“李璧”等墓志在全国有很高的声誉。新中国成立后,德州高氏家族墓地、临淄崔氏家族墓地、泰山羊氏家族墓地、济南房氏家族墓地出土的墓志,均有极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
佛教造像蜚声海内外。山东地区的佛教造像主要有济南千佛崖、青州云门山、驼山和东平司里山等地的摩崖造像和各地出土的单体造像。尤其以青州龙兴寺出土的佛教造像最为集中,数量多、种类全、延续时间长、艺术水平高,被学界称为“青州模式”,是世界宗教考古、艺术史学界关注的一大热点。
加强石刻艺术保护 弘扬中华传统文化
当今文化建设中,弘扬传统文化、了解古代人民的聪明才智与历史知识都离不开古代石刻材料。石刻又是重要的历史实证,集历史艺术、文化风俗等于一身,值得好好研究与珍视。“山东应该对石刻资源加大宣传、加大投入,多出一些著作图册,经常举办学术会议、学术普及讲座等,让全社会都来关注与保护石刻。”赵超表示。
据了解,以1981年山东省石刻艺术博物馆组建为标志,山东省的古代石刻文物调查研究工作进展快速。经过近30年的不懈努力,已基本摸清了山东唐代以前碑刻、汉画像石、墓志等的出土与保存情况,制作石刻拓片近4000幅;举办了近10次与石刻艺术相关的国际国内学术研讨会,出版各类学术著作近30部,发表论文100余篇;在北京、上海、天津、重庆等城市举办山东古代石刻拓片精品展20余次;与德国海德堡大学东亚艺术史研究所合作,对山东北朝摩崖刻经进行调查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山东石刻分类全集》资料整理和编辑出版的前期准备工作已如期完成,即将出版发行。
管国志说,山东古代石刻遗存是弥足珍贵的文化资源,是山东文化的一个特产。石刻既是文物,又是艺术品,具有丰富、独特及可开发利用等诸多优势,理应成为富有齐鲁特色、体现中国气派的知名文化品牌。
他认为,在信息时代网络应用已基本普及的情况下,应启动数字化工程,在山东省文物局的统一指挥下,联手各市、县,将山东地区的每一通碑刻的年代、现状、收藏地点、内容提要,通过科技手段制作展示,建立山东古代石刻艺术信息资源库,全方位介绍和展示山东古代石刻艺术的整体风貌。同时,把丰富的古代石刻资源转化为受大众喜欢的文化产品,促进石刻艺术品的消费。“比如,书法绘画碑帖的临摹、石刻艺术礼品的开发、石刻历史文化典故的动漫制作、石刻拓片精品专题展等,促进石刻文化艺术的大众化,使之走进社会,服务社会。”管国志表示。
多年来,山东古代石刻艺术一直受到国际学术界和艺术爱好者的广泛关注,每年都有大批的国内外观众前来参观考察。“这也为山东省古代石刻艺术走出山东、走出国门提供了可能与空间。”管国志表示,山东省石刻艺术博物馆将借“文化强省”之东风,进一步加强与国内同行、院校、书法家协会、美术家协会等机构的合作,并利用与国外学术交流等形式,主动走出去,扩大石刻文化艺术的感召力,弘扬中华传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