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志甫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曾写道:“自后汉以来,碑碣云起。”东汉以来,书法皆备,篆、隶、楷、行,琳琅满目、异彩纷呈。尤其是以汉碑为代表的隶书,在东汉时期达到顶峰(书法界有“汉隶唐楷”之称),影响后世1000多年,其艺术成就至今尚无人超越。习隶书者必习汉隶。
隶书结体扁平、工整、精巧。到东汉时,撇、捺等点划美化为向上挑起,轻重顿挫富有变化,风格也趋多样化,极具艺术欣赏价值。《乙瑛碑》雄健中和,笔法精熟,开魏晋隶书之先河;《石门颂》结体洒落自然,意趣横生,素有“隶中草书”之称;《孔宙碑》端庄严谨;《史晨碑》工整细腻;《曹全碑》秀丽华美;而《礼器碑》书风细劲雄健,端严而俊逸,方整秀丽兼而有之,一向被认为是汉碑中的经典之作。清代王澍在《虚舟题跋》一文中写道:“隶法以汉为极,每碑各出一奇,莫有同者。而此碑尤为奇绝,瘦劲如铁,变化若龙,一字一奇,不可端倪。”
汉隶的出现,使中国文字结束了延续近3000年的“古文字”时代而进入到“今文字”时代;同时也使中国的书法艺术进入了一个新的境界,从此书法成为一门独立的艺术。汉隶总体风格方整,流丽奇古,一改以往总体纵向取势为横向取势,为中国书法形体开拓了纵横取势的自由空间。
山东省汉代碑刻多集中于曲阜、济宁、泰安等地,现存数量居全国第一。究其原因,一是山东地处黄河下游,农业技术相对比较发达,社会经济状况良好,这为汉碑的兴盛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二是山东为孔孟之乡,文化教育比较发达,文人志士甚多,这也利于汉碑的书写与篆刻。由此也充分证明,山东文化不仅历史悠久,而且光辉灿烂。
研究山东文化,汉碑是不可忽略的重要领域,其意义绝不只拘泥于书法方面。汉碑作为一种文字载体,传递了大量的社会、历史、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信息。通过这些信息,人们可以走近历史、展望未来,这也为山东构建经济文化强省提供了重要条件。
(作者为山东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教授、山东省老教授协会书画研究院副院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