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驻山东记者 常会学 孟 娟
张春秋,著名京剧艺术家,梅兰芳大师亲传弟子,因在现代戏《红云岗》中成功塑造了“红嫂”这一经典艺术形象而蜚声海内外,曾受到毛泽东、周恩来、朱德、邓小平、胡锦涛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2004年,她获得首届泰山艺术奖“终身成就奖”;2007年6月,被评选为“山东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京剧)代表性传承人”;2007年12月,被山东省委、省政府授予“山东省文化艺术终身成就奖”;2011年,获得“中国戏剧表演终身成就奖”。
张春秋家里的一面墙上,挂了大大小小20余幅照片,有孩童时代学戏练功的场景,也有她受国家领导人接见的瞬间;有她塑造的玲珑剔透的“红嫂”,也有她演绎的亦喜亦嗔醉酒的贵妃。人生如戏,戏如人生,这一张张照片,折射出了张春秋传奇的艺术人生。
“现在回想起来,我小时候的那点苦没白吃,打没白挨,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这两年,看过张春秋表演的人,都会惊讶于她亮丽委婉的唱腔与精美细腻的身段。而张春秋自己却这样描述:“80多岁,嗓子也没倒,还能唱,腿脚还能活动。”
不少人说,张春秋的艺术功力源于她的聪慧、有悟性,更靠的是她几十年如一日的刻苦和钻研。“我小的时候,每天早上5点钟就起床练功,去天井里跑圆场、吊嗓子、压腿、拿顶。冬天夏天都是露天练功。冬天更惨,汗湿了衣裳也不能停,只能不停地练。”张春秋回忆说,“我们那时不叫‘学戏’,叫‘打戏’。每次拿顶时,我养父便会点上一炷香,香不尽是不能下来的。”
墙上有这样一张黑白照片,张春秋单脚站在一个大球上,另一只脚扳着朝天蹬,手里还耍着盘子。“当时,我要碾着球往后退,一只手要耍盘子,一只手要舞绸子,这个动作很有难度,稍不留意摔下来,便是鼻青脸肿。”张春秋说。记者留意到,张先生的手指与常人不同,指尖往后翘的幅度比较大。“估计是小的时候耍盘子被压成这样的,那时骨头软,铜盘又重。”
“现在回想起来,我小时候的那点苦没白吃,打没白挨,打下了扎实的基础。”张春秋说,学京剧不容易,唱、念、做、打,手、眼、身、法、步,行当太多,且唱腔、表演、动作都要给人以美的享受。“人物内在的东西从你的眼神、你的表情要让观众能理解。这不是一天两天能练就的,要从娃娃抓起,大人要舍得。”
“先生怎么演的,我就怎么演,那就没有发展了,那就只能看梅兰芳了。”
“对于要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我很是振奋。”张春秋说,京剧要振兴,改革是必要的。艺术的生命在于它的时代性,国粹也要与时俱进。“我每天都看CCTV-11频道,看人家怎么改革。我睡眠不好,只能睡四五个小时,晚上就躺在床上想,哪出戏的哪些地方应该怎么演。”醉心于京剧艺术八十余载的张春秋,对于京剧艺术如何改革,已在实践中总结出一套独特的想法。
老戏要新唱。时代不同了,不能刻模子。“有些戏有些地方好像不合适了,就要想办法填补。梅先生要活到现在,他也是要改的。”张春秋告诉记者,梅兰芳刚开始唱戏时也没有表情,后来才改成了表演人物,不仅仅唱戏,还增加了手、眼、身、法、步等表演动作。《穆桂英挂帅》这出戏,是梅先生从豫剧大师马金凤那里看后移植过来改成京剧的。“先生怎么演的,我就怎么演,那就没有发展了,那就只能看梅兰芳了。”
“其次,我还认为文戏要武唱,武戏要文唱。”张春秋告诉记者,所谓文戏要武唱,是指戏要紧凑。过去唱戏喜欢拖腔,一板三眼,废锣很多,节奏太慢。她以《凤还巢》中大小姐来找妹妹去看木兰这一段为例解释道,“妹妹不肯去,大小姐便自己去了。过去老的唱法是锣鼓铿铿锵锵将大小姐送下再开始下一段。那台上的人干嘛呢?这就僵住了。锣要打台上的人而不是下台的人,这样才紧凑。”张春秋说,现在物质生活水平提高了,生活节奏加快了,戏更要紧凑些。武戏要文唱,是指武打动作一招一式要打得非常利索,让人看得清楚,像真的一样。
“我没有读过书,也不懂什么大道理,这些是我根据感觉和经验得出来的,是在梅先生的路子上做的填补,不是否定。”张春秋如是说。但梅兰芳的儿子——著名京剧艺术家梅葆玖先生却这样赞许她:“张春秋善于把学到的东西进行再创造,从而逐渐形成了自己的艺术风格。”
“党培养了我,我一直在为党工作,再苦再累都不怕。”
“说句不好听的,以前你们要见我见不着。不是我架子大,而是太忙。”张春秋笑着说,当年,因演红嫂而一炮走红后,她被安排留在了山东省京剧团,主要任务有3项:培养青年演员、完成场次任务和经济任务。
“当时,我带领省京剧团一个演出队去各地巡回演出,经常是自己一天演两场,安排年轻演员演两场。有时5点演一场,演完了吃个鸡蛋,再赶着上8点的场,妆都不卸,脸上的皮肤都被油彩烧成猪肝色。”据张春秋回忆,一年下来她所带领的那个队演出了200多场,超额完成了任务。
1986年,张春秋正式退休,但她并没有退出京剧舞台,作为全国著名的老艺术家,她常年活跃于各种社会活动中。2011年,已85岁高龄的张春秋摔倒过2次,腰骨折断了。正在住院期间,她接到电话邀请她参加重阳节京剧演唱会。“我当时身体不太好,腰也不一定能撑得住,心里斗争了半天,最后还是去了。去了就战斗呗,自己给自己提精神。”张春秋是这届重阳节京剧演唱会中年纪最大的艺术家。
在张春秋看来,弘扬与普及京剧艺术是她义不容辞的责任,“振兴京剧,要大家都会唱那才好呢。”于是,有热心票友及业余爱好者想学戏,她便不厌其烦地说戏;对于青年学生,张春秋更是将自己倾一生心血换来的艺术经验和心得体会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他们。去年,就在张春秋因摔倒住院期间,上海一个学生请了10天假来找先生学《贵妃醉酒》,问她学一出戏多少钱。张春秋回答说:“黄金有价艺无价。青年追求艺术,我很高兴。对青年我不保守,你要觉得我的哪出戏唱得好,你要学你就拿去。只要身体顶得住,我就教。”
“党培养了我,我一直在为党工作,再苦再累都不怕。这么多年,我的脑子里一直就是这个概念。虽然我已经退休了,但是我退而不休。活到老干到老,也算是我为振兴京剧艺术继续发挥点余热吧。”张春秋先生微笑着,平静而坦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