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驻山东记者 孟 娟
壬辰年正月十二晚,记者通过微雕大师王中民(张春秋先生之子)联系到张春秋先生,约好次日9点到先生家里采访。8点58分,记者正要敲门,门却开了,先生身着黑底红花中式唐装,笑意盈盈:“我估摸着时间差不多了。”只这件小事,足以看出先生为人处世的严谨与细致。
在沙发上坐下,近距离地看先生,发现她淡淡地描了眉,抹了点唇彩。这恰到好处地为先生矍铄的精神平添了一份精致。
在近两个小时的采访中,先生没有喝一口水,不紧不慢,或回忆过去,或讲述现在,始终保持微笑地端坐着,举手投足间流露出艺术家的风采与神韵。只是采访到了最后的半个小时,先生几次往后靠在沙发上,但只几秒钟便又坐起。想是先生腰骨受过伤不能久坐的缘故。
虽然出院已有几个月,但先生的腰骨并没有完全恢复如初,现在还能摸到一处骨头隆起。“我当时住院,花了六七万块钱,我很心疼的,从来没花过公家那么多钱。所以当时还没全好,我就说‘我要出院,我能走了’,结果就这样了”。先生笑着告诉记者,她参加工作后曾4次要求降工资。“大家都说我傻,其实我不傻。演完‘红嫂’后我下农村体验生活,跟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劳动结束后让他们坐下来,我给他们清唱。看见农民一毛钱都舍不得花,被子大窟窿小窟窿的,我就想起自己也是吃苦长大的。可是我还能唱,我还比他们强。”
“我不为名不为利,啥也不图,演员是为人民服务的。”一句被喊过无数遍的口号,从张春秋先生嘴里说出来,显得格外朴实、真诚。
最让记者难以忘怀的是,在记录过程中,记者额前有一绺头发滑落下来,还没顾得上整理,先生已很自然地将这一绺头发为记者别在耳后。那一刻,面对眼前头发花白的老人,记者仿佛看到了自己的奶奶,那么亲切,那么慈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