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驻山东记者 孟 娟
“背上了背包背起了那个天,告别了小山村走出了那座山”。4月19日晚,在吉他手粗犷激情的演唱中,山东省话剧院创作排演的大型现代话剧《嫂子》第三场演出在山东剧院拉开序幕。演员们热情投入的表演,舞台创作的巧妙构思,使该剧获得了现场戏剧界专家和观众的一致好评。
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剧作家罗怀臻观看演出后感觉到强烈的情感冲击。他表示,在近几年现实主义题材普遍回归的背景下,这部话剧当之无愧地属于优秀作品行列,能够代表当代现实主义话剧的水准。
感人的现实题材剧作
近两个半小时的演出过程中,剧场时而响起热烈的掌声,时而又寂静无声。演到动情处,不少观众热泪盈眶。
《嫂子》以讲述农民工从农村走进城市、逐步融入城市生活的曲折过程为题材,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剧中的嫂子,一个最不起眼的普通农村妇女,在进城与丈夫团聚的第一天,就遭遇了丈夫从建筑工地的施工楼上掉下来摔死的重大变故。在经历了命运的打击、精神的磨难之后,她勇敢地走上法庭,拿起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人格尊严和权益。与此同时,她的儿子,作为新一代的农民工,在遭受了观念、意识、文化的种种冲突之后,即便经历痛苦也要得到精神蜕变追求梦想,反映了新一代农民工在新时期更高层次的人生追求。
“我想写一个极平凡的乡下女人,怎样慢慢萌发一种自主掌握命运、维护自己权利的意识,怎样从一根草长成一棵树。”该剧导演、中央戏剧学院博士生导师曹其敬表示,该剧着重体现了以嫂子为代表的农民工这一社会群体勤劳质朴、自强自立的优秀品质。
“中国有2.5亿农民工,他们就在我们身边,随处可见。这样一群人,介于城市与乡村之间,付出辛勤劳动。国家和城市的建设离不开他们,但是他们常常得不到应有的权利。这部戏就是为这些农民工呼吁、呐喊。”曹其敬表示,希望大家能关注身边的农民工。
中国艺术研究院特邀研究员徐培成表示:“这是一部真正以人民群众为主体的戏,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初期农民工进城打工为背景,真实再现了那段我们应该记住的历史。这也是我们民族在不断成熟、强大的过程中,应该记住的一道伤疤。”
丰富新颖的创作手段
这部话剧整体艺术风格以写实为主体,兼有写意的因素和鲜明的现代感,在杂芜的真实生活中营造美感。“在艺术处理上,我们摒弃了传统的完全写实的塑造手法,以前的戏都是在舞台上搭房子、人在里面过日子,但这部戏不是,它有很多写意、抒情的东西。在表现生活的同时,又充满了浓郁的抒情的气息。” 曹其敬告诉记者。
该剧在舞美设计上,空间环境虚实相间。大环境是虚的,以脚手架和LED影像来表现城市,局部环境却非常写实,农民工的居住环境具有生活质感。“脚手架的使用,把城市的建设和农民工的命运非常形象地结合在一起。多媒体手段如LED屏用得很俏皮,做得很精致、很好。”解放军艺术学院原戏剧系主任王敏表示。
曹其敬说:“这部剧的另一个创新之处在于使用农民工歌手现场演唱,而且采用摇滚风格唱法。人的情感和情节用歌手的唱贯穿起来,使整个作品呈现不一样的感觉,情感的表达和冲击可能更强烈些。” 王敏称赞说,“两个歌手的演唱,大大强化了作品的内涵和张力。”此外,丰富的音响效果,也起到了增强生活质感听觉手段的作用,表现出民工村浓郁的生活气息和纷杂简陋的生活条件。
在表演上,该剧总体追求生活气息浓郁、人物个性鲜明、情感真挚饱满、节奏明快强烈。“农民工的生活也是多姿多彩的,不是一味地苦情,剧中也有喜剧色彩,喜剧色彩表达出对生活怀有希望。”曹其敬说。
“话剧《嫂子》是山东省直院团迎接第十届中国艺术节的重点剧目之一。”山东省文化厅副厅长陈鹏表示,希望剧组广泛征求、吸取各界意见,反复打磨,将这部戏打造成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无愧于历史的艺术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