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贤根
万里长城,绵延起伏在我国北域的崇山峻岭、大漠戈壁上。
长城,是古代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矛盾冲突的产物,是农耕民族为了防御游牧民族的侵扰,渴望和平希图安康的雄伟显现,又是中华各民族集体智慧的壮美化身。
长城,如一座座雄奇的雕塑,一幅幅瑰丽的图画,一曲曲恢宏的乐章,以无与伦比的美感,呈现在世人的视野里。
人类文明的璀璨历史,闪烁着灿烂的光芒。
不同肤色的男女朋友,怀着各自的憧憬,走向长城,敬仰长城。
东起丹东虎山,西至嘉峪关,古长城经历漫长的风雨侵蚀与战争创伤。仰望长城,高耸的烽火台仿佛还升腾着边塞的狼烟,残破的碟墙依然回响昔日炮火的轰鸣,朔风中摇曳的荒草,飘动的是守城将士破旧的衣衫,而城外那块块将士们用汗水夯平的场地,至今仍回荡着古时边关各族人民贸易的吆喝声和欢笑声。
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在这里交融,人民安定,和谐,发展。
长城,成为民族渴望和平的表证。
走进长城,我们感受她的崇高、坚强、不屈、雄伟;感受她的热忱、勇猛、激昂、悲壮。
走进长城,我们感受中华民族长城文化的深厚底蕴,感受长城文化所倡发的民族精神的精髓与忠魂。
感受长城,感受生命。“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
长城,中华民族的象征。
如今,长城是旅游胜地。资深长城研究专家、中国长城学会常务副会长、中国首位用脚步量长城的董耀会说:“每年数百万各国游人登上长城,沉浸在感受人类祖先智慧结晶的愉悦之中时,脑海中闪出的灵感和神思,完全跨越了民族与国籍的限定。”
挡得住胡马,挡不住流年。长城在千百年的风霜雨雪中残损、破衰。董先生以哲人的目光告诫我们,要学会接受、欣赏长城的残缺美,在安详与忧伤中感受快乐。
“我们投入感情,领略穿插在每块长城砖里色彩斑斓的故事,领略彰显激烈之力量的长城灵性。长城的残垣断壁,叙述着岁月的无情,也表示着长城的不屈。”
有位美籍华人,八岁随父移居海外。随着年龄的增长,思乡之情与日俱增,年近八旬仍飞越重洋,扑向故土的怀抱。董先生陪同。“他站在长城上流泪,没有说什么,但我理解他深挚的思乡感情。我看见了一位远离母亲的游子,归来相拥而泣的激动,我听到了他倾心地与长城交谈。”
中华儿女与长城,有着永远割舍不断的情缘。
长城,是世界物质文化遗产,她属于中国,又属于全人类。
保护长城,成为我们神圣的使命。
笔者数度赴长城脚下采访。当年跟随戚继光南平倭寇、北修长城的将士,很大一部分终身与家人一道,坚守在长城上,从而在长城下繁衍出一个个戚家军后裔的古村落。他们深情地对笔者讲述先辈坚守长城的一个个动人的传说,讲述他们祖祖辈辈以长城为家、保护长城的感人故事。
他们对长城怀有特殊的感情。兴奋时,面对长城高歌;忧伤时,抱着长城哭泣。长城,始终是他们倾吐情感的绝佳之地。
长城,是他们的生命。
有位戚家军——义乌兵的后裔告诉笔者,抗日战争最为艰难的时期,有队鬼子到他们村庄建造炮楼,逼他父亲和乡亲供出八路军的藏粮之处。鬼子将他父亲拖上城墩,扬言如不说就推下长城命坠悬崖。他父亲像当年祖先戚家军那样气宇昂轩、坚贞不屈。鬼子残忍地将他父亲推落,万没想到,他的衣摆挂在城墩的水槽上。深夜,村民悄悄上山救下他。他后来对子孙说:“是长城救了我的命,我们要世世代代保护长城!”
在没有任何报酬的情景中,他们风里来雨里去,自觉巡视长城,如今成为全国闻名的长城保护员。
长城脚下,有着这样一批自觉为保护长城而履行使命的农民兄弟。
在他们的心目中,长城是民族苦难历史的载体,又是民族抗争与复兴的标志。
可我们仍然揪心地看到,有些地方机构、村民为了谋取短暂利益,拆毁长城;有的游客,随意在长城上留下不应有的印记,抛下不应有的物件。
除了照片,什么都不要带走;除了脚印,什么都不要留下。保持长城古朴的魅力!
保护长城,是每个公民神圣的责任。
数千年来,我们华夏子孙修建长城,保护长城、守望长城。
守望长城,就是弘扬长城文化,守望中华民族的精神。
久远的岁月没有被历史湮灭,透过迷蒙的凝云,我们更为清晰地窥见长城的瑰丽与绚烂的本质。
有一年国庆节,笔者在天安门广场用无数鲜活草木搭筑的长城模型前,见一位须发斑白、满脸沧桑的老人,给一群胸前飘动鲜艳红领巾的少先队员讲故事。老人着一身旧式军装,依然透射着英武之气。
“一块一块砖垒起来,众志成城。长城,我们民族的精神,我们民族的魂啊!”老人话语淡定,却包含深意,“你们年轻,我是老朽了。打江山容易,守卫江山,建设江山难。我们民族的根基是牢靠的,但经不起你拆我损。团结就是力量。我们祖国的长城,是靠一代一代优秀儿女守望的,以后就依仗你们了!”
真挚的嘱咐,谆谆的教诲,宛如洪钟,久久在耳旁回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