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版:美文/副刊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1版
要闻

第2版
综合新闻

第3版
理论评论
  标题导航
千年守望
贺立翁米寿
油菜花
“树上的篮球”
东莞思绪
图片欣赏




 中国文化报 >  2012-05-01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东莞思绪

    柳  萌

    到了东莞才知道,接待方在东城区,尽管环境还不熟悉,却立刻有了家的感觉。我在北京生活六十多年,经常活动的就是东城,从北京东城到东莞东城,真的太有意思了。为了及时了解东城情况,放下行李就翻阅资料。原来东莞的东城,跟北京东城一样,地处市中心繁华区。虽说原住民不过六万多人,随着日渐发展的经济,外来人口竟然二十多万。老话说的好,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东城这棵梧桐树,招来四面八方金凤凰。福地啊,真是福地。

    这时不免产生奇想,假如天公有什么妙招,把北京东城和东莞东城,在地域上移并在一起,那该多好啊。北京东城有文化群落,东莞东城有经济圈子,两强归一强上加强,那将是全中国乃至全世界最有文化最为富裕的地方。可惜啊,想象毕竟还是想象,自然地域无法移变,只能听从老天安排,认命吧。不!参加了几次活动,思路总算清晰了。有理想有抱负的东城人,绝不顺从老天意志,他们像引进经济那样,把文化也揽进怀中,让强壮的经济筋骨上,长出丰满的文化肌肤,使自己的身心更加美丽。这就是东城党委和政府的文化惠民之举。

    在文化惠民建设方面,东城早已经做好准备。东城有非常完善的文化设施,像图书馆、博物馆、展览馆、体育馆、休闲公园等,从建筑风格到内部设备,在同等规模的城市,可以说是名列前茅。我们去过东城文化中心,这是一座相当大的建筑,有一百多名职工,为群众文艺活动服务。“东城读书节”“东城文化体育艺术节”,至今都已经举办多届,丰富了市民文化生活,提升了市民的文化素质。中国作家协会东城创作基地挂牌以来已经有五批作家,先后到东城采风访问学习,呼吸着南国清新的空气,感受这里改革开放的建设成果,获得新的创作灵感。恰似《东城春雨》的书名,东城的昌盛之雨,让作家心田得到滋润,生成出诗文的花木。这又让我不禁想起,久居的北京东城,我的文学写作起步,就是从东城开始的。五十年前的北京图书馆,经常举办群众文学讲座,听的次数多了有了兴趣,就自然而然地提起笔,学着把生活感受倾诉在纸上。因此我相信也期待,未来的作家艺术家,他们讲起起步的地方,一定会感念东城这块文化宝地。

    多年前给《光明日报》副刊写过一篇随笔《读书使人高尚》,来东城当天下午,我就感受到了这种高尚。《东城春雨》图书首发式结束,我信步走进展览馆旁边,一个标明自助借书厅的地方,由于包括北京在内,还未发现有这样的地方,出于好奇就推门而入。面对着一部巨大机器,以及机器中排列的图书,我正观察揣摩如何用时,走进两位中学生来借书。他们使用借书卡,在机器上推进拔出,熟练地操作完,一本喜欢的书便到手。我顺便跟他们聊了几句,知道来此借书的人不少,大家都很遵守规矩,既无丢书的情况,更无破坏机器的事情,文化的滴滴春雨,同样滋养着东城人的心。

    回到北京翻阅相关资料,有两个数字很让我吃惊,一个是政府财政年收入五十多个亿,一个是文化经费年支出两千万元,这两个数字说明什么呢?说明东莞东城党政领导班子成员深深地懂得,一个城市的发展后劲,光拼经济并不可靠,最终还得看文化发展。现在国家提出文化强国战略,东城在这方面先行了一步,这是有眼光的一步,这是有谋略的一步,这是跨越式的一步。相信东莞东城文化发展,借助国家文化强国东风,定会紫气东来福上加福。

    若干年后,倘若还有机会,让我再来东城,我一定爽快答应。只是不要只住七天噢,起码得跟前期文友一样,让我住上十天。不为别的,只想多走走多看看。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