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版:艺术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1版
要闻

第2版
综合新闻

第3版
理论评论
  标题导航
首届中国“创客嘉年华”开幕
贵州卫视推出5000万元节目创新基金
电影《杀生》在京首映
《春娇与志明》:延续普通人的非普通爱情
科技革新呼唤艺术的真诚
“影视之都”打动世界




 中国文化报 >  2012-05-03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科技革新呼唤艺术的真诚
—《泰坦尼克号》:不只是“大船”翻版

    何  流

    日前,经典影片《泰坦尼克号》3D版及4D版相继登陆银幕。时隔15年后,这部作品仍然让无数中国观众为之感动。从该片的再次火爆,我们不难看到时下观众对3D技术与3D影片的热情。同时,也不得不为卡梅隆导演对艺术的执着追求与营销上的娴熟老练而拍案叫绝。巧合的是,在不久前闭幕的第二届北京国际电影节上,主办方就邀请到这位影坛的传奇人物来做嘉宾,我想他所带来的经验,对中国同行也很有启示意义。卡梅隆能够多次创下票房奇迹,除了高明的营销手段之外,最重要的还是他作为导演对于电影制作的精益求精。在卡梅隆的每部影片中,观众都会感受到强烈的视听震撼。用视听的冲击力来吸引观众,这正是世界电影的发展潮流。而老卡的成功之处,就在于他充分发掘了电影的视觉手段,同时用超前的3D制作技术对作品进行包装。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对技术的重视正是中国电影一直以来所欠缺的。因此,当国内许多人还在利用各种低俗的方式炒作式营销自己的作品时,卡梅隆却用自己严肃认真的创作态度告诉我们:导演必须首先对自己真诚、对艺术真诚、对观众真诚,肯下苦功夫在真正的“创作”上,这样才能创造真正的票房奇迹。

    现在,中国电影不缺资金,不缺市场,最缺的还是内容的创新。内容的创新在我们这个时代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技术的创新。然而除了一部《龙门飞甲》,近期的国产片中很少有技术运用上让人印象深刻的作品。在国内,几乎没有像卡梅隆这样对电影技术拥有近乎偏执般热情的艺术家。比如卡梅隆为了准备拍摄影片《阿凡达》而潜心多年进行的各种试验准备工作,有些甚至早就超出其作为一个电影导演的范畴。但是在科技日新月异的当下,谁又能断定今天问世的某一前沿技术,明天不会被用于电影创作实践中呢?抛开纯粹的技术创新不谈,卡梅隆这种艺术上的前瞻性与预见性,也是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的。伴随着互联网和各种新媒体的蓬勃发展,在这种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年轻一代观众,天然地对于视觉性的东西有一种注意。那么这也应该引起整个电影行业足够的重视。毕竟年轻观众将是中国电影可以寄予希望的未来。此外,生产3D乃至4D影片,也有助于电影产业的发展。现在国内北京、上海、广州等主要城市均有相当数量的3D、4D银幕,但适合的片源却并不多。随着未来国产电影更多地使用这些技术,也会促进这些院线的发展,并进一步激起观众的观影愿望。

    此外,电影毕竟还是一门叙事艺术,讲好故事对于任何电影来说都是最基本的要求,也是观众的核心需求。但关键的不是“讲什么”,而是“怎么讲”。换言之,无论使用了多么先进的技术,观众最终还是会关注影片所传达出的价值观。说到底,技术也要为艺术来服务。所谓“世界的才是民族的”,中国电影要想真正走向国际,还是必须在情感价值上下功夫,用那些全人类共通的价值元素去打动国外观众,同时保持自己的民族特色。电影人应该深入生活,用艺术家的那双慧眼去观察当下正在经历剧烈转型的中国社会,并创作出更多为世界观众认可的作品。

    中国电影人一直在努力探索创新,希望从自身的历史与文化中,找到与进口大片抗衡的法宝。可是,由于制作技术、创作经验与营销手段等多方面的制约,中国电影要想缩短与世界先进国家的差距,或许仍然需要积极推动与国外电影公司、电影人的合作。但另一方面,我们亦不可妄自菲薄,而忘掉自己的长处。实际上在合拍过程中,中国电影也有一些自身的相对优势。比如在此次北京国际电影节相关论坛上,国家广电总局电影局局长童刚就指出,中国有很多得天独厚的条件,我们有很多故事,有很多适合做外景地的地方,比如《阿凡达》的一些场景让人想起张家界。此外,我们的劳务成本相对低,事实上中国传统文化中极为丰富的神话传说就是一种宝贵的故事资源,从《花木兰》到《功夫熊猫》,好莱坞已经看到了中国故事所具有的传奇色彩对于电影的加分因素。因此,从这层意义上来说,合拍并不是单方面的学习,而是双方“取长补短”,在交流中形成双赢的良好局面。正如童刚所言,最理想的合拍片是“中国故事、国际化的表达”。这也是中国电影“走向世界”的最佳路径。通过合拍,中国电影工业可以吸收最先进的制作手法,同时吸引来自全世界的电影人才,这些都将成为中国电影腾飞的“助推器”。

    客观地来讲,当前的世界电影格局仍然是“西强我弱”,以好莱坞为代表的西方电影仍然占有领先地位。中国电影想在其中争得一席之地,除了必须遵循市场规律,还需要勇于进取,用具有独特性的作品争取市场份额。这种对市场的开拓,应是“润物细无声”式的文化传播。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如何将中国文化用普世话语进行包装以打动国外观众,这对中国电影未来创作与营销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在此次中外电影合作论坛上,我们看到卡梅隆被邀请担任电影《孙子兵法》的技术顾问,作为一部中美合拍片,大师级人物的加盟也让我们没有理由不对它有所期待。在此,也希望中国电影未来能涌现出更多更优秀的3D电影。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