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钱 力
4月28日,在北京的中轴线上,一曲《我和你》,伴随着英国皇家爱乐交响乐团的伴奏,在鸟巢与水立方之间的奥林匹克公园广场久久回荡。
为期6天的第二届北京国际电影节,就此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季”改“节” 深化专业性与国际化
从电影季到电影节,仅仅两年,北京国际电影节已成为世界电影的一次盛大派对。定位高端、巨星云集成为本次电影节的一个鲜明的标志。本届电影节在专业性、国际化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4月23日至28日,以北京奥林匹克公园7.7万平方米的区域范围作为核心区,以国家会议中心作为主会场,成功举办了开幕式、北京展映、电影魅力、电影论坛、电影洽商、电影交响音乐会、电影嘉年华和闭幕式七大主体活动,同时还举办了欢迎酒会、华北五省区市电影发展合作协议签约仪式以及盛世华典电影之夜、乐视之夜、搜狐之夜等多项活动。
与第一届北京国际电影季相比,第二届北京国际电影节场地规模增加3倍,群众参与人数从十万人次增长到百万人次。全程超过500家业内企业洽谈投资,洽商签约交易金额达到52.73亿元,再创国内电影节签约交易额之最;卡梅隆等300多名世界一流导演、明星亮相红毯;100多万人次参加电影节各项活动;246家中外媒体注册,900多名记者直接参与新闻报道,美联社、路透社、法新社、德意志新闻社等境外知名媒体都对电影节流露出盛赞之意,对电影节在全球范围内的影响力、辐射力以及国际视野和胸怀,都表达了一致认可和赞誉。
“中国电影一直存在走出国门的困境,在苦练内功做好本土市场的同时,通过与国外合作,有助于文化“走出去”战略的实现。”北京电影学院院长张会军说,北京国际电影节是中国电影“走出去”的一个重要平台,在电影节的交流互动中,中国影人能够更好地把握国际电影市场的脉动。
据悉,北京国际电影节明年起将启动评奖工作,朝着更加专业的电影节继续迈进。北京市广播电影电视局局长李春良说,电影节在规模、专业性上还有进一步提高的空间,下一届北京国际电影节将继续努力,打造成中国第一、亚洲一流、世界著名的电影交易平台。
佳片云集,影迷的嘉年华
北京国际电影节不仅是电影业内人士交流的平台,也是电影观众和老百姓欢乐的舞台。这届电影节嘉年华活动和“北京展映”每天吸引了上万人广泛参与,形成了首都一道独特的文化消费景观。电影节在追求高端性、国际性、专业性的同时,让观众与电影人有零距离的互动,共享最新潮的电影文化盛宴。
在6天的时间里,电影节设立了全场免费的嘉年华活动,在奥林匹克公园中心区设表演放映区、电影科技体验区、露天电影放映区、餐饮美食区等六大板块,另有7个主题日和12部展映影片的公益放映,影迷可以在这里尽情地品美食、赏大片,与电影零距离“约会”,过足了瘾。无论是外地游客,还是本地百姓,都连赞该活动是老百姓亲近电影文化的好场所,希望每年都能举行。嘉年华不仅是简单地展示电影技术,重要的是普通观众能积极参与互动,其中运用电影抠图技术制造的“乘飞毯游北京”吸引众多游客,现场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每天至少有二三万人前来要求体验。
此外,本届电影节参展影片的数量和质量均令人惊喜。展映单元送选影片有900多部,涵盖六大洲、54个国家和地区。入选的260部中外影片,有戛纳、柏林、金球、戈雅、奥斯卡等国际重要电影节或奖项的获奖影片,也有在国内颇受好评、具有中国特色的华语影片,当然也有刺激惊险的好莱坞大片。这些影片在京城20家商业影院集中展映,忙坏了很多影迷。包括长达十几个小时的《指环王》3部连映活动,很多影迷参与了这样的马拉松观影。有影迷表示,正是因为这次展映,才有机会在大银幕看到《点球成金》、《一次别离》、《艺术家》等奥斯卡热门影片,及《单车少年》、《黑色面包》、《忧郁症》这样的欧洲佳片,“很多电影没有同步引进,正觉着遗憾,这次借着电影节的展映终于有机会一饱眼福了。”一位观众这样表示。
突出“北京特色” 打造“影视之都”
“在北京举办国际电影节是我作为一个老电影人多年的愿望。”中国电影家协会主席李前宽感慨地说,北京既是中国第一部电影《定军山》的诞生地,也是中国电影资源最集中的城市,全国约60%的电影创意、电影制作、宣传发行精英团队都集中在这里。在北京举办国际电影节,于情于理,都更能代表中国电影的水准和形象。
尽管刚刚举办了两届,但是这场年轻的“盛会”精雕细琢。把“绿色、科技、人文”的奥运理念和“爱国、创新、包容、厚德”的北京精神融入电影节的全过程,实现了举办电影节与传承奥运遗产的有机结合,彰显出更加鲜明的北京风格、北京特色。
“今年北京国际电影节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北京味’。”清华大学影视传播研究中心主任尹鸿评价道。北京高校林立,热爱影视艺术的青年学生和青年电影人才众多。北京国际电影节整合了创办已经19届的“北京大学生电影节”,体现了北京国际电影节的青年、青春、成长、创新的特点。同时推出一些“世界电影中的中国”“世界看中国”电影专题,形成一个展示中国文化特点、文化传统的影视作品系列,突出具有北京特色的文化主题,突出北京国际电影节的“北京味”,利用这种文化差异吸引更多的国际电影人关注北京。
尹鸿表示,如果北京国际电影节将“中华味道”“全球互动”“青春活力”结合的话,那么在世界众多电影节中,可以说是独树一帜的。中国味道是风貌,青春活力是风格,全球互动是风骨,无论是在电影节奖项的设计或是各种电影节活动的组织,以及商业运作和衍生推广等方面,都可以逐渐形成北京国际电影节的独特性和竞争力。
北京电影家协会主席张和平认为,举办北京国际电影节,对首都市民文化消费理念的更新、文化消费空间的拓展、文化消费结构的升级都会产生积极影响。“电影节的举办会很大程度上拉动文化消费,会对北京的旅游、餐饮等方面起很大的拉动作用。”他表示,消费会促进电影制作,而制作又会进一步促进电影市场的发展,形成良性循环。
北京电影学院国际交流学院院长钟大丰说,电影节给了首都人民体验当今世界电影艺术风貌和文化魅力的好机会,也必然提升城市影响力,为北京打造“影视之都”、与世界电影界深化合作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