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第一版)但近年来,山东地方戏曲发展也遇到了一些新的困难。
记者近日了解到,历史上曾在山东境内流行的戏曲剧种有39个,到上世纪70年代末只剩下28个,目前存留24个。在这24个地方剧种中,有专业艺术院团的地方戏曲剧种14个,已列入国家级或省级非遗名录。没有专业剧团的10个,其中皮影戏、一勾勾、大弦子戏、木偶戏、王皮戏5个剧种已有传承人,蓝关戏、东路梆子、鹧鸪戏、周姑戏、蛤蟆嗡5个剧种还没有传承人。另据了解,目前山东共有本土地方戏专业剧团44个,其中能坚持艺术创作,正常开展排演的院团只占30%。
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山东省地方戏曲院团演出市场不断萎缩、剧种数量不断减少,地方戏曲人才流失、断层比较严重,地方戏曲教育发展滞后,后备人才储备匮乏,戏曲教育也随之走向低谷。教学成本高、优质生源少、就业出口窄,诸多的压力,让全国各地许多艺术院校取消了戏曲专业。
面对山东省戏曲教育的窘况,山东省电影学校对于传承和发扬地方戏曲文化的信念没有动摇,反而进一步坚定。安立元说:“我们主动担当起全省地方戏人才培养的重任,当时很多人不理解,因为从经济利益角度看,明显是赔钱的。但我们还要算文化账,后来的发展证明我们的决策是对的,戏曲办学陆续争取到了政府的支持,也确立了在全省戏曲教育界的领军地位。”
“联合培养” 保障后继有人
保护和传承地方戏是艺术院校应有的责任,秉承这个理念,山东省电影学校在地方戏办学中寻找到了培养人才和使用人才的衔接点,这个衔接点就是“联合培养”。
安立元认为,没有合作和联合,戏曲人才的培养是无法实现的。根据戏曲人才“从小培养、连续培养、联合培养”的规律,这种合作可以分为“校地合作”“校校合作”和“校团合作”。
“校地合作”是保证生源质量,选到好苗子是戏曲教育的基础。作为中专学校必须与当地普通中小学和培训机构联合建立后备人才培养基地,并在教学方法、内容、师资等方面引领早期戏曲启蒙教育。山东省电影学校的做法是开发了10余个戏曲后备人才建设基地,优化戏曲教育的土壤和环境。面向全省的小学、少年儿童活动中心以及民办戏曲教学单位,签订合作协议,学校提供师资力量。还计划组建少儿戏曲团,进行展演;举办少儿戏曲大赛,发掘戏曲新苗,让更多的青少年儿童了解戏曲,对戏曲感兴趣,培养潜在生源。
“校校合作”是中专学校与高校的合作,是戏曲人才连续培养的必然要求,中专学校学生的出口,就是高校的生源入口,校校合作,可以使高校在中专教育阶段就参与教育过程,有利于人才的成长,保障最终出口的畅通。
“校团合作”是以艺术院团为主的用人单位与学校之间的合作。校团合作有3个主体,学校、院团和政府。从院校来说,校团合作是戏曲教育发展的战略引擎;从院团来说,校团合作是选人用人的基础环节,是院团发展的战略基础;从国家来说,促进校团合作是文化事业发展的责任和义务,是优化和整合配置戏曲资源的重要举措。
近年来,山东省电影学校通过开设讲座拓展学生视野,通过舞台艺术实践巩固和检验学生的专业技能和业务水平。而在安立元看来,对于区域文化、传统文化的传承,绝不仅限于戏曲。该校的舞蹈表演专业,在继承民族民间舞蹈艺术、服务社会文化、开展文化艺术交流方面起到积极的作用。原创舞蹈剧目《小嫚》获第八届中国舞蹈“荷花奖”民族民间舞大赛铜奖,并签约成为山东省迎接第十六届群星奖重点打造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