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者、画家陈绶祥看了展览比较激动,他表示:“山东人最好的地方就是在最朴质处见精神。”陈绶祥认为,张宝珠的作品有三个显著特点:第一,他画的是“画”,不是“东西”。中国绘画没有“东西”的功能,而现在人看画,却总是考虑东西的功能、钱的功能,取代绘画的功能。不要小看这个平常的道理,很多人一辈子都悟不到——画了一辈子,不是在画画,是在画东西。第二,他画的是中国画。并不是说,拿毛笔、宣纸绘画出来的就叫中国画了,中国画包含了一系列的中国文化,最主要的是利用汉字、汉语进行思维和观念传达,因此中国画的含义是中国人的思想、中国人的观念、中国人的行为方式、中国人创造的材料元素以及中国人整个审美体系的表达,它集中反映了中华文明的根。宝珠的绘画体现了中国画的特征,他展示给我们的是中国画。第三,宝珠先生是一个追求文人画风格、融会贯通了诸多流派,并保存了自己流派风格的画家。他从元人入手,从明人出来,笔墨应用自如,给我们提供了一个能看到的新流派。
在陈绶祥看来,现在大部分画家作品题材相对集中,题材相对集中的前提是对观念的充分解读和拥有全新的社会文化观点。郑板桥提出画竹者胸有成竹的概念,他有了对竹子更深的理解,有了“画到生时是熟时”的画论,有了“一枝一叶总关情”的体验,有了很多关于竹子的新发现,才敢画竹子。张宝珠对松柏有哪些新的解读呢?希望张宝珠能在这方面进行一些突破。突破有两条路可走,一条是外求,即曹雪芹那种客观的思考,把握很多知识,转化成自己的东西。还有一种是主体的,比如李煜。他自己寻找自己,最后完成了“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这种划时代的句子。
对于张宝珠其人其画,著名美术史论家、书画家刘曦林总结了三点:“第一,张宝珠是山东山水画坛上一颗宝贵的明珠;第二,他是整个中国山水画坛上具有独特风格和图式的优秀画家之一;第三,在今天山水画图式和思维方式众多的情况下,他是地地道道坚持中国传统山水画思维方式的、难得的画家之一。当代中国山水画坛是非常丰富的,在近现代画史上也是变化多端的。现在各个地方都在张罗各种选题,急于打造艺术家,但宝珠不是打造的,他有真才实学,画得确实非常好。我们既要有中国文化的自信,还要有一个宽容的心态。我们需要补课,既需要补中国传统文化,也需要补西方现代艺术中可以和中国画的意象美学、写意艺术相通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