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品牌影响力和盈利状况来看,经过多年“去粗取精”的发展,几个长期坚守、保证品质经营的音乐节终于在市场的激烈竞争中扭转了长年亏损的状态,开始盈利。
□□本报记者 李琤 文
陈曦 摄
延续去年音乐节快速增长的趋势,今年“五一”刚到,音乐热浪便汹涌袭来。各大重量级音乐人轮番上场,成为各大音乐节的亮点。从4月30日到5月1日,在北京同时举办的顺义迷笛音乐节、通州草莓音乐节、朝阳MMAX大爬梯音乐节和地坛音乐节,以及5月18日到20日即将在北京平谷压轴演出的乐谷音乐节等,整个5月,十几个舞台轮番上演音乐狂欢盛会。
虽然目前各大音乐节的最终统计数据尚未公布,但记者从多方了解到的数据可以看出,音乐节正在朝向良性发展,其中迷笛音乐节和草莓音乐节更是因其老牌影响力,分别创下了逾5万人次和10万人次的新纪录。
解决前期投入有“奇招”
一般音乐节的经营成本分为这样几个部分:前期宣传费、舞美设计费、运输费、场地租金、环境舞台布置费、乐队的演出及交通费、工作人员的交通住宿和报酬,以及电费等等,由此可见,音乐节的前期准备需要投入一笔不小的资金。
从目前各音乐节运营情况来看,大部分音乐节通过“网络+口碑”的传播方式,采用“门票+赞助”的收入构成模式,有几个音乐节还拿到了主办地区政府的文化项目支持经费。
在前期投入上,MMAX大爬梯音乐节负责人杨伟东表示,首届大爬梯音乐节整体投入超过500万元,“但基本可以确定,门票收入和商业赞助能够保证和支出持平。”据了解,虽是首届,大爬梯音乐节也吸引了知名品牌惠普的商业赞助,总金额达数百万元,此外还有五六个品牌也参与了赞助,整个商业赞助资金解决了大部分制作成本。
北京迷笛音乐节今年的投入为400多万元,北京迷笛音乐学校校长张帆说,组委会会按照观众人数来相应地增加投入。同时,今年有很多乐队也都在提高演出费用,在与乐队签订协议之前控制预算,在保证乐队质量,做好场地服务的前提下,控制好制作成本。顺义区政府对首次在区内举办的迷笛音乐节也表示支持,在国内音乐节中率先采用了露营区的做法,让从外地赶来的观众能够自备帐篷在水上公园的草地上住宿。北京市顺义区区委宣传部副部长李黎表示:“虽然在顺义是第一次举办这样的活动,但将来我们也非常支持这样有青年张力的活动落户顺义绿色国际港。”
“3天两地,12个舞台,240组艺人及团体”,草莓音乐节主办方在北京和上海两个城市同时举办音乐节,刷新了多个音乐节演出纪录,同时也花费了近1500万元的运营成本。“虽然在北京,因其4年多培育的良好口碑,观众数量有新的突破,但今年第一次挺进上海,尚处初步投入亏损阶段,但整体上今年北京和上海两地保持了收支平衡。”草莓音乐节创始人沈黎晖说。
平谷区乐谷音乐节虽然是第二届,但是主办方歌华莱恩公司背后的全球艺人资源优势,在阵容选择上就可见一斑,目前已确定参加音乐节的有英伦摇滚开山鼻祖乐队The Jesus and Mary Chain、英国灵歌天后Joss Stone、英国当红摇滚新军White Lies、美国梦幻摇滚年度黑马School of Seven Bells等,在国外的音乐节上也是难得一见。虽耗资过千万,却走了一条差异化的高端路线。在平谷区政府的支持下,歌华莱恩公司总经理魏明表示:“希望借力音乐节,抢占国内高端流行时尚音乐节市场,争取吸引外国观众的眼球。”
拉动区域假期经济
据了解,此次北京迷笛音乐节的收官统计达5万余人次,北京草莓音乐节的人流量统计逾10万人次,若按每人最低门票100元计算,单从门票收入上,今年二者基本能达到收入和支出的持平状态。除此之外,拥有高端的广告客户和合作伙伴,让音乐节如今脱离小众文化范畴,已然成为动辄数十万人的大众娱乐需求。
虽然迷笛音乐节一直坚持的“冠名权不外卖”、公益主题等做法,让许多赞助商望而却步,但这样的坚守却也获得了一些国外品牌和公益组织的青睐,以及对音乐节周边场地运营的创新。在迷笛现场,今年最大的赞助商Vans,是美国著名的极限运动品牌,同时也是美国Vans Warped Tour音乐节的主办方,据Vans公司公关助理经理蔡志伟介绍,此次与迷笛的合作,虽然得到了唐舞台的冠名,但也是双方基于将来在音乐节方面的合作。因为Vans每年都会在美国的多个城市做巡回数月的音乐节演出,在迷笛音乐节演出的乐队,未来也有可能被邀请去Vans美国的音乐节上演出。
此外,创意市集是迷笛与合作伙伴在音乐节营销上的一个特色。据记者了解,在迷笛音乐节场地周围搭设的品牌窗口,商家会开展各种与音乐和环保公益主题相关的活动,并且会赠送给观众一些小礼品,在互动中不自觉地助推了品牌宣传。
而主打冠名是草莓音乐节的主要营销方式。进入草莓音乐节的场地里,随处可见广告的影子。从戴尔、伊利、雷鹏、葳婷,到上海舞台上的Mini Cooper汽车以及宣传手册上各种杂志的广告,草莓音乐节的广告植入已经达到无孔不入的程度,而且针对的消费群特征明显,都是年轻人消费的品牌。记者发现,较之于去年,北京草莓音乐节的单日票价由80元涨到100元。“门票略有上调原因在于音乐节成本大幅提高。其中艺人薪酬、制作费用几乎翻番。场地租金、安保、艺人支出占据了50%以上的成本,制作成本为20%左右。”沈黎晖说,“虽然这样,但我们没有把提高音乐节品质的成本转嫁给观众,在基本保证低票价的前提下能够维持音乐节的持续发展。”
未来竞争在于“差异化”
在未来音乐节市场的发展中,如何实现差异化竞争是目前各大音乐节操作者一直在思索的问题。从“五一”期间北京3个主要的音乐节来看,他们各自在市场细化上日渐明确,迷笛坚持走纯摇滚路,草莓在寻求多元化和规模化,MMAX大爬梯则定位成嘉年华的“音乐生活节”。从现场的效果来看,每一个音乐节都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庞大观众群。
数据显示,2011年“五一”期间全国共有38个音乐节举办,仅3天时间音乐节就吸引观众达近百万人次。虽然今年的最终统计数据尚未公布,但就目前的发展形势来看,总数将会比去年略有上升。
“未来的音乐节市场将会进入细分阶段,每个想进入这个圈子或者正在主办音乐节的人都需要考虑自己的定位是什么。”沈黎晖特别指出,“做音乐节是一件持久的事情,这么多年来,很多音乐节举办了一次、两次便消失了,要长期积累,让音乐节持续下去才能积聚品牌影响力”。
“国外的音乐节提前一年就会有自己的演出计划表,这样在商业运作和场地服务方面就能有更长的准备时间,但是提前制定演出计划在国内很难实现。”几位负责人都表示,“目前,节庆活动的审批环节较为复杂,对活动期间的安全性要求高等因素,致使像音乐节这样的大型活动的审批时间比较长,缩短了运营周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