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版:创富基石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1版
文化财富头版

第2版
创富基石

第3版
创意营销
  标题导航
开启艺术市场的中产消费
到传统故事中挖掘文化财富
苹果分账模式的中国之困




 中国文化报 >  2012-05-05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苹果分账模式的中国之困

    苹果分账模式虽然提高了版权权利人的利益所得,但是苹果App Store在中国屡陷侵权纠纷。

    □□本报记者 李婧

    近年来,苹果APP Store借助高效的销售功能和艺术化的用户体验,成为全世界的宠儿。然而,由于审核管理不严等原因,APP Store频频成为侵权内容滋生的温床,在华侵权诉讼纠纷不断,中国版权保护面临全新挑战。另一方面,APP Store也的确为版权权利人提供了巨大的发行分销渠道和分账收入来源,它所创造的苹果分账模式广受权利人欢迎,使得数以亿计的内容和软件开发者得以过上体面且自由创造的生活。如何在这种矛盾中寻求利益均衡点?苹果分账模式又对中国的版权发展有何借鉴价值?日前,本报记者就此问题采访了相关业内人士。

    苹果分账模式广受欢迎

    有人曾说乔布斯拯救了萧条已久的唱片业,这种说法虽然有失严谨,但不可否认的是,苹果的APP Store不仅给唱片业增加了利润,更为广大中小软件和内容开发商带来了福音,它所创造的版权分账模式广受版权权利人欢迎,并正在成为新媒体环境下数字版权产业链上各方推崇的商业模式。

    苹果版权分账模式有别于传统的买断式版权交易,版权权利人与苹果公司是基于版权作品被使用的次数来进行费用的分账,该模式使得版权交易回到了最初状态,不论是免费还是付费作品,都是按照使用次数在版权作品提供商和流通平台之间进行合理、可信的利益分配,其核心是建立了一个新型的版权流通平台。实际上,苹果APP Store在商家版权方与消费者之间直接架起了桥梁,大量压缩了中间渠道商的利益,从而有效地降低了运营平台成本,提升了成员的收益,为创意产品的发行渠道走出了一条捷径。

    北京国际版权交易中心董事长殷秩松根据其多年从事版权交易的经验来看,传统的买断式版权交易模式已经越来越不适合新媒体环境下的版权产业发展,在传统模式下,版权从产生到使用、消费,中间存在很多环节,从而增加了版权分发的成本,这种模式显然已经不适应数字环境下的版权分发,数字技术的飞速发展更需要一个快速的机制去应对高密度、使用周期短、交易量巨大的版权交易需求,这也是为何现在版权界看好苹果分账模式的原因,其更能应对新媒体环境下快速版权授权需求。

    苹果分账模式还降低了创意的门槛,“过去做文化创意产品,要做开发发行,还要不断地做售后服务,现在可能一个小团队就能在苹果上开发出一个很好的大产品。比如,最近Facebook刚刚花了近10亿美元收购了一家公司,而这家公司只有13个人。”悠视网总裁李竹说。

    苹果模式广受欢迎的另一原因在于它给版权权利人的分账比例大大提高了。苹果APP Store目前与权利人的分成比例是三七开,给权利人分账70%,自己拿30%。

    苹果为何屡遭诉讼?

    既然苹果的分账模式提高了版权权利人的利益所得,广受欢迎,为何来到中国后却深陷盗版侵权泥潭,屡遭诉讼?

    从去年年底到今年年初,包括中国作家维权联盟在内的多家机构和个人向苹果提起侵权诉讼,对此苹果公司仅仅以一句话来回应:“我们完全理解包括版权在内的知识产权的重要性,并会采取适当措施解决相关投诉。”但在后续沟通协商的过程中,苹果公司并未采取任何正面积极的举措,一般是删除侵权文档后便再无下文。

    殷秩松认为,苹果公司作为一个诚信版权经济模式的创造者,却在中国执行了双重标准,屈从了商业机构的利益诉求,而没有坚守应有的信用标准。

    “苹果这样做,背后的原因,我觉得跟中国版权领域里诚信体系缺失有很大关系。苹果公司的审核机制是建立在更多的提供商自觉的版权意识,以及对于盗版侵权的成本明确认知的基础上,至少在中国没有人相信它的版权审核是充分的,甚至很多人相信它是在纵容和鼓励盗版,它也就放弃了一个基于信用的版权商业体系的资格。在中国的版权交易环境下,必然要思考如何提供一种监管或者认证体系,来约束已经成为庞然大物的垄断性的新媒体运营平台,否则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苹果侵权的问题。”殷秩松说。

    中文在线董事长兼总裁童之磊也表示,希望国家版权局、文著协或者其他版权机构能够形成一套有效机制,让权利人能够有授权的渠道,反过来也让用户有合法获取版权作品的途径,只有这样版权产业才能健康发展,“没有有效的监管体系,没有版权甄别和审核的程序,最终的结果就是在中国会大量涌现类似苹果这样的平台,将对整个产业产生巨大的不利影响”。

    中国如何借鉴苹果模式

    实际上,苹果模式完全是建立在美国的版权信用基础之上,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即应用提供商的版权自觉意识和自律行为。在此基础之上,苹果公司可以通过有限审核来保证正版应用的提供。而在中国目前的版权生态环境下,一家企业难以承受普遍的、实质性的版权审核成本。

    殷秩松认为,版权经济本质上是信用经济,关键是在确权和结算两个环节上要更多依赖于企业的自律和诚信。现阶段中国版权经济发展要学习苹果模式,但是也要同时建设版权流通的信用认证和监管的公共服务体系。苹果侵权纠纷暴露的仅仅是确权环节的问题,实际上更多的版权运营平台的结算问题更严重。只有建立了从确权到交易再到结算的全方位信用认证和监管体系,才能让版权交易真正回归分账模式,才能让权利人的利益得到更大保护,让消费者得到更多实惠。

    厚德资本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陈登伟管理着国内第一支新媒体版权基金,他借鉴苹果分账模式,推出了国产动漫的新媒体联播模式,核心就是追求分账的合理机制。“版权的分账机制建立起来后,像现在新媒体的版权价格大起大落的现象就会减少。当然不排除还有人愿意溢价,比如,市场里只值两百万元的,愿意拿五百万买,但是有了这样的机制之后,大量的版权是在一个平滑的过程里传播、授权,形成一个良性的循环。”陈登伟说。

    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高级分析师王常青表示:“互联网时代对版权的计费和计数是很难确认的,我们希望从技术角度做一个整体方案,通过云计算的模式提供版权的发行,既可以保证版权权利人很清晰的知道自己的作品是如何被分发上传的,也尽量保证用户知道自己所下载、观看的作品是从哪儿来的,具体数字版权归谁。”

    业内人士认为,利用云计算和云资源,搭建数字版权内容的分账平台,将成为数字版权交易的重要模式,其核心是给版权权利人的特色内容产品提供一个使用计数、免费或付费消费的运营模式,通过计数分账获得权利收益,这是未来数字版权运营的重要收入来源。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