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光凡
继李白、杜甫和孟浩然之后,咏洞庭的又一名篇出自唐代著名诗人刘禹锡(772—842)之手。他是洛阳人,与柳宗元一道参加“永贞革新”,失败后同遭贬谪。他在朗州(今湖南常德)做了10年司马,写作诗文近200篇。他在搜集、整理湖南民歌的基础上,经过加工润色而创作的竹枝词尤为脍炙人口。贬逐南方期间,他曾多次来去洞庭,留下一首奇思壮彩的山水小诗《望洞庭》: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诗人笔下,皓月清辉之下的洞庭,山愈青翠,水愈清澈,山水浑然一体,望去如同一只雕镂透剔的银盘里,放了一颗小巧玲珑的青螺(指君山)。想象得奇特,比喻得巧妙,真是匪夷所思,给人以莫大的审美享受!
刘禹锡还写了一首吊古抒怀的绝妙好词《潇湘神》:
斑竹枝,斑竹枝,泪痕点点寄相思。楚客欲听瑶瑟怨,潇湘深夜月明时。
《潇湘神》又名《潇湘曲》。此调创始于刘禹锡。词咏湘妃故事,正是调名本意。楚客本指屈原,这里是作者自比,因为他的遭遇与屈原极为相似,且又被贬在屈原流放之地,所以他和屈原一样,有着难以排遣的哀怨,他多么希望成为善于鼓悲瑟的湘灵的知音!静谧的湘江月夜,无穷的惆怅,沾满泪痕的斑竹,同想象中如怨如泣、若有若无的湘灵瑶瑟声梦幻般地交织在一起,构成一种迷惘倘恍、亦幻亦真的艺术境界,使读者不能不为之动情!
在刘禹锡之前,唐肃宗、代宗年代,另一位著名诗人刘长卿(约709—约786)因“刚而犯上,两遭贬谪”。他是河间(今属河北)人。大历年间,第二次迁谪来到长沙时,曾在一个深秋的傍晚只身访问贾谊故居,留下一首脍炙人口的七律《长沙过贾谊宅》:
三年谪宦此栖迟,万古惟留楚客悲。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汉文有道恩犹薄,湘水无情吊岂知?寂寞江山摇落处,怜君何事到天涯!
与贾谊类似的遭遇,使诗人伤今怀古,感慨万千。“秋草”“寒林”“人去”“日斜”,渲染出故宅一片萧条冷落的景色。湘水无情,流去了多少时光。楚国的屈原哪能知道上百年后,贾谊会来到湘水之滨吊念他;而西汉的贾谊也何曾想到近千年后,会有一位知音迎着萧瑟的秋风独个儿来凭吊他的故居?读完诗篇,人们仿佛看到了诗人那抑制不住的泪水,听到了诗人一声声伤心哀惋的喟叹。
唐末五代诗人谭用之,怀才不遇,仕途困踬。他游宦他乡,羁旅湘江之时,也留下一首很有名的诗《秋宿湘江遇雨》:
湘上阴云锁梦魂,江边深夜舞刘琨。秋风万里芙蓉国,暮雨千家薜荔村。乡思不堪悲橘柚,旅游谁肯重王孙。渔人相见不相问,长笛一声归岛门。
诗人借湘江秋雨的苍茫景色,抒发其慷慨不平之气。他用雅致而又夸张的笔触,为锦绣潇湘勾勒了一幅雄奇壮美的图画:湘江沿岸,美丽的木芙蓉绵延万里,灿烂如五彩云霞的花朵迎着秋风飘舞;村里村外,千家万户挂满薜荔,碧绿的藤蔓经秋雨一洗,暮色中显得更加苍翠。江山如此多娇!诗人又借西晋志士刘琨闻鸡起舞——舞剑的典故,表现了其干时济世的豪迈情怀。
后人称湖南为“芙蓉国”,其源即出于此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