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驻湖南记者 黎 鑫
腼腆文静,这是湖南大学设计艺术学院的美术老师杨代习留给记者的第一印象。作为总策划人,杨代习谈起将于5月17日举办的湖南首届青年聋人优秀艺术作品展时说:“我只想在力所能及的范围之内为他们做点事。”
教聋哑人作画萌生办展念头
20年前,一次偶然的机会,杨代习结识了年仅8岁的聋儿佳佳。“当时我正在湖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读书,为了让佳佳学点特长,他母亲让我教他画画。”从那时起,杨代习便与聋哑学生结下了不解之缘。
1994年,杨代习进入湖南大学设计艺术学院担任美术老师,出于对聋哑学生的特殊感情,他利用课余时间自办了一个聋哑人绘画培训班。“他们很可爱,也很有天赋。”杨代习认为,虽然这些聋生身体有缺陷,但他们的领悟能力极强,稍加指导便可以作出很好的作品。尽管这些学生有天赋,但是沟通障碍仍然是横亘在杨代习与他们之间的鸿沟。杨代习举了一个简单的例子:在湖南大学授课时,如果希望学生将作品画深一点,一句话便可以传达他的意思,但是要让聋生理解这个“深”字很不容易。为此,杨代习专门学习过手语。
由于被学生们求知若渴的眼神和一丝不苟的态度所感动,2010年7月的一天,杨代习萌发了为青年聋哑人举办一次作品展的想法。“我想通过举办展览激励他们努力学习,创作更多的优秀作品。”杨代习说。
据杨代习回忆,20年来他共教过100余位聋生,其中有60人考上了大学。
贡献画作促成展览
为了促成展览的举办,杨代习一直在努力。寻找主办方、选择展览场地、筹集资金、募集作品等一连串的准备工作摆在了这个没有任何办展经验的老师面前。
杨代习告诉记者,为了寻找一个合适的展览主办方,从2011年下半年到今年初,他和爱人以及学生家长一直奔波于各大企业和单位之间。“很多企业和单位都表示不理解,他们认为举办青年聋人艺术作品展没有什么意义,只会徒劳无功。”杨代习说。尽管多次碰壁,但杨代习并没有放弃,他认为总会有“识货”的单位接受这个展览。在多方努力之下,最终确定了湖南省博物馆作为此次展览的主办方,并由北纬国际传媒公司等多家企业协办。“能进省博物馆展厅举办展览,是一个极大的荣誉。”谈及这些杨代习很欣慰。
筹集资金,是展览成功举办的保障。为了让相关企业赞助展览,杨代习捐出了自己得意的多幅作品,总价值近30万元。据杨代习介绍,截至记者采访当天,他为办展已垫付了6万多元。“很多人认为我是疯子,但我觉得做自己想做的事没有对与错。”杨代习说。
为了让展览不仅仅局限于画展,杨代习还征集了许多由聋人创作的其他类型优秀艺术作品。据统计,此次展览共展出优秀作品200余件,包括国画、油画、书法、摄影、木刻、工艺作品等多种形式。“展现自强、自立、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是本次参展作品的主要特征。”杨代习介绍,在收到此次展览的邀请之后,青年聋哑艺术家们表现积极,对展览有着高度的热情。
用感恩之心唤起社会关爱
湖南首届青年聋人优秀艺术作品展虽然目前尚未开展,但已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湖南省美术家协会主席朱训德在此次展览画集上写下了自己的评价:“在这些作品里流淌着心灵之美的光辉。”
出生于湖南靖州的杨代习,从小家境贫寒,他能顺利地完成学业并能到世界艺术之都法国巴黎留学4年,与社会各界对他的帮助分不开。谈及举办此次展览的初衷,杨代习说:“在我困难时,社会上的热心人帮助过我,现在我想用实际行动去帮助那些有困难的人,特别是我身边的残疾人。”他呼吁人们要常怀感恩之心。
任清,长沙人,一岁多时因高烧导致双耳失聪,2006年起跟随杨代习学习绘画,作品以油画见长。此次展览,任清有12幅作品参展。“为了让儿子读上大学,他读高一时,我骑着自行车在河西大学城的数家画室寻找指导老师,许多画室都拒绝接受聋生。”谈起为儿子找老师的经历,任清的母亲李美云很无奈。她认为,此次画展可以为残疾人提供一个展示自己、认识自己的平台,能够让残疾人的作品摆脱孤芳自赏的困境。
“如果展览进行顺利并且得到社会各界的认可,我们会考虑在全国进行巡展,希望全社会多关爱这个弱势群体。”杨代习说。他表示,展览结束后,大部分作品将归还作者,少部分作品可能拍卖,用于帮助残疾人事业的发展。
目前,湖南首届青年聋人优秀艺术作品展的前期准备工作已基本完成,展览的主题为自强、自信,预计展出时间为4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