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驻湖南记者 文 述 实习记者 杨砚池 通讯员 高 启
前不久,在重庆市举行的第二届知青杯文化文艺健身会上,来自北京、广东、江苏、浙江、湖北、湖南、四川、陕西、上海、天津、香港等地区的800多名老知青在会上进行了交流互动。作为湖南知青代表,邵阳知青文学作家龙国武不远千里自费与会,并给各省的知青友人带去了3套共7本由他参与编写的知青文集,其中包括全国性知青群体纪实文集《中国知青纪念文集》。
“知青”是一段历史的代名词
一间几平方米的破旧传达室内,临窗架着一张旧书桌,桌上摆满了各色书籍,倚墙立着一个门已经松动的旧木柜,柜门小心地上着锁,一张窄得无法翻身的小床放在角落里,铺放在床上的棉被显然历史已久。风不停地从并不严实的门窗缝隙钻进来。就是在这样一间简陋的小房间里,龙国武14年如一日,亲手编写出了3套7本知青文集。
“再困难也要出书,知青文学是民族的财富。”个子不高的龙国武身上有着一股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人的理想主义精神。回忆起那段知青岁月,龙国武百感交集。1968年冬天,初中毕业生龙国武在邵阳市绥宁县白玉公社插队。10年知青生涯,他过得非常艰难,白天要劳动挣工分,晚上孤身住在牛棚。尽管身患肺结核,经常咯血,但龙国武仍坚持完成自己分内的劳动任务。龙国武向记者坦言,生活上的苦没什么,当时最让他难以忍受的是精神寂寞。对知识的渴望和对群体生活的向往让当时正值热血青年的他煎熬难耐,唯一能给他些许慰藉的就是书本。10年来他一直坚持自学,甘愿冒着被抓去批斗的危险向其他知青借书,一次,他意外地得到一部《法国作家评传》,让他大开眼界。
“这些书和经历影响了我的一生,没有它们我就出不了知青文集。”回忆往昔,龙国武感慨不已,“我们这一代人,对中国历史有着特殊的贡献,在国家困难时,知青们积极响应号召,到最艰苦的地方去,主动为国家分忧。在我心里,‘知青’是一个崇高的名词。正是因为那段知青岁月的积淀,回到邵阳市后,我才能动笔写出这些事。”
看准了的事不能等,只能干
当那场“接受再教育”的运动尘埃落定后,龙国武于1978年知青大返城时回到邵阳,被安排在市塑料厂担任保卫工作。文章因时而著,有了创作条件的龙国武开始考虑为那一代人共同的记忆做些有意义的事。10年的知青岁月成为他文学创作的不竭源泉,他将那段特殊时代中的爱恨情仇全部化作感人的文字,点滴记录在他的作品里。
从上世纪90年代起,龙国武以知青生活为题材陆续在地方及中央报刊上发表文学作品数十篇。1998年,他的散文《没齿难忘战友情》与梁晓声、叶辛、张抗抗等知名作家的文章一起被收入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编辑出版的《知青老照片》一书中。
龙国武的文学之路越走越宽。他发现,虽然很多个人和单位都声称要编写反映中国知青那一代的文学作品,但除了零散的、不全面的作品偶见出版外,大多数的计划都胎死腹中。
“看准了的事不能等,只能干!有条件要干,没条件,那就创造条件干!”当时的龙国武生活条件并不好,他和爱人都在塑料厂上班,一起供养两个正在上学的女儿,而且当时龙国武的工作也从保卫科科长被调整为普通保安,以50多岁的年龄开始每天三班倒的生活。尽管条件很艰苦,但龙国武依然以“湖南骡子”的倔劲开始编写知青文集。
自1999年编写邵阳知青回忆录系列开始,他参与编写了关于邵阳、湖南和全国知青的3套共7本文集,共计800余万字。其中,耗时3年才得以完成的《我们这一辈:中国知青纪念文集》堪称知青文学的里程碑。当时他想请作家梁晓声为其作序,寄去了四大本书稿。梁晓声在看完书稿后,被深深地感动了,给龙国武的回信中说“顿时觉得手中的书稿对我产生一种一言难尽的亲和力”,以致他毫不犹豫地为其作了题为《中国知青——城市知青与农村之间的纽带情怀》的序言。他在序言中写道:上山下乡不是一般性质的“中国特色”的“运动”,而是所谓文化大革命这一将中国搞得无比混乱的“运动”中的“运动”。整整一代人,首先是“被运动”了,其次才是怎样在“运动”之中从精神、思想、情怀、命运诸方面自我救赎的历程。他还写道:“一个无书的时代,一个读书犯罪的时代;一个在上学的年龄集体被取缔了学习机会的时代,一个谁若坦言自己想上大学便注定将遭到批判的时代——整整一代人的青春,乃是在这样一种大时代背景之下度过的;而后来又一个事实证明,恰恰是这样的一代人,非但没整体上垮掉,反而整体上成为中国特别具有承受力的一代人。”
《我们这一辈:中国知青纪念文集》分上下卷,共收录300余位知青的作品。在人手和资金都极度缺乏的情况下,龙国武联系知青好友筹集了16万元出版资金,并亲自精选编辑每一部作品。
然而,这套龙国武心血的成果却几乎被人断送。在此困境下,龙国武以惊人的毅力用了3个月又将书稿重新编写改稿。在那一段拼命赶稿的日子里,龙国武每天除了吃饭、睡觉外,就是坐在旧书桌前编写。简陋的编辑室内放着两桶冷水,累了就泼些冷水在脸上提提神,困了就在长条木凳上靠一靠。2011年底,该文集终于付梓,得到了老知青和文学界知名人士的高度评价。
岁月蹉跎,青春无悔
一直支撑着龙国武坚持编著知青文集的,就是他认为知青文化不能缺席于历史的信念。“知青岁月的存在让我们有了一面历史的镜子,以创造现在和未来更好的行为模式。更好的价值,更好的历史。”在这一信念的激励下,龙国武借知青文学这一平台变磨难为资源,《中国知青纪念文集》已经为国家图书馆、湖南省图书馆、松坡图书馆等图书馆收藏,为西昌知青博物馆、河南郏县知青纪念馆等图书馆和知青纪念馆收藏。
“目前,有1700万以上当年的知青散落在全国各地,而且多已成为社会的中流砥柱。通过知青文学来发展邵阳的知青文化旅游,扩大邵阳的文化影响力,以文化促发展,可以让我们这些知青为家乡尽最后一点余热。”目前的3套7本知青文集,已经让邵阳成为了全国的知青纪实文学大市,但龙国武还有个宏伟的目标,就是将邵阳打造成知青文学的“桥头堡”, 并且他一直在不懈努力中。目前龙国武已经开始了中国知青纪念文集另外6卷的编辑工作,依然是在那间很简陋的“编辑室”内。
知青文化所蕴藏和辐射的力量和智慧决不仅仅是对历史的厚赐与造化,更是对今天和今后的陶冶和润泽。对知青文化的关注与研究越多,越能感觉到知青文化的魅力之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