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屈 菡
“现在没有任何一个人怀疑中国是个文化资源大国,但是却不会说我们是文化强国。” 中央文化企业国有资产监督管理领导小组办公室(简称中央文资办)、中宣部改革办副主任高书生在“中国文化发展战略与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学术研讨会上说,要想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要有战略,否则,这个目标恐怕是难以实现的。
为了贯彻落实十七大提出的“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战略构想,实现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确定的“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宏大目标,中国艺术研究院文化发展战略研究中心于日前举行了“中国文化发展战略与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学术研讨会。来自国内知名文化研究机构与高等院校的多位著名专家学者围绕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核心内容、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提升策略与路径等方面展开了讨论。
打好文化大发展的“地基”
“现在文化发展的主要矛盾是相对落后的文化生产力和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之间的矛盾。” 高书生说,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文化的需求也在快速增长,但供给却远远跟不上。其中,既存在着总量不足的问题,也存在着结构不平衡的问题。结构不平衡,反过来又加剧了总量不足的矛盾,要想解决总量的问题,必须得扩大生产能力,要扩大生产能力就必须得增加投资。“所以说,我们在《国家“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纲要》起草过程中有一个比较共同的认识,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一定和大投入是相匹配的,包括政府的公共文化服务的投入,包括产业当中各种投资者的投入,或者叫投资。”
高书生认为,“十二五”时期是文化发展、文化建设打基础的时期。文化要想跨越式发展,就跟我们建高楼一样,地基一定要打好。这个地基在哪儿呢?分析起来就是一个布局的问题。布局当中既包括了事业和产业的布局,也包括城乡布局、区域布局、功能布局、企业主体的布局等方面,也包括市场布局,既要有商品市场,也要有要素市场。所以说在整个“十二五”文化规划当中,处处体现了我们如何去做好战略布局的问题。
“提升国家软实力的核心是怎么样推动文化科学发展的问题。” 文化部社会文化司司长于群说,“从基层的实践当中我感到,文化科学发展的核心问题,是文化事业发展和文化产业发展的布局问题,也是当前仍然阻碍文化科学发展的一个重大问题,主要就是重文化产业,轻文化事业。”
不科学的文化发展方式,特别在基层各级政府当中表现得尤为明显。少数地方政府不顾文化发展规律和客观条件的限制推动文化产业发展,出现一些虚假繁荣的问题。这个问题不容回避,应该正视。另一方面,本来应该由政府主导的文化事业发展,由于长期欠账,得不到应有的重视,老百姓的基本文化权益没有得到基本的保障。“重视文化产业发展没有错,但是忽视甚至是轻视文化事业的发展,是一种短视行为,一种急功近利的行为。这种倾向的实质,有的是不正确的政绩观在作祟,有的仍然是以抓经济建设的思维方式在抓文化建设,是唯GDP的思维方式在文化领域的反映。”于群说。
打好对外传播的“名片”
“‘文化软实力’这个词,我个人一直理解它有两层意义:对内是凝聚力,对外是影响力。而影响力主要是指它可传播的产品、数量和渠道。”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常务副院长、教授尹鸿表示。
尹鸿分析,如今我们的渠道建设应该说做得非常好,但为什么影响力不足?核心原因就是我们的文化力量不够“软”,体现在对外文化上的也是硬实力。观察美国的对外政策,尽量是通过第三方来进行文化渗透和对外文化传播,消除政府这只手的有形性,通过第三方这只无形的手,把政府的东西软化了。
“事实上最好的文化传播,一定是我们在满足被接受者的需求。经济学有一句术语:我要把我的需求转化为你的需求,这是最好的传播,而最差的传播就是我永远把我的需求当成你的需求。”尹鸿说。
中国文化软实力研究中心主任张国祚进行了一组数字对比,目前我们的文化产业仅占GDP的0.3%左右,而西方主要发达国家已经占到了10%,美国达到25%。
“当我们中国的大人、孩子喜逐颜开地看着米老鼠和唐老鸭、聪明的一休的时候,外国电视上却很少中国的东西。” 张国祚说,这些年有很大进步,有的动漫产业产品已经出口60多个国家,很鼓舞人心。
“市场经济发展到今天,已经由物质市场转到精神产品市场,而精神产品市场是观念的竞争。思想和观念的竞争,是当前核心价值建设需要关注的最基础的东西,这是在自由竞争、在个人权益充分发挥的过程中实现的。”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张晓明说。
“要有战略设计,在政策建设的基础上,我们要有一个很好的中国文化走向世界和世界交流的战略。”张晓明说,还有技术问题,应特别关注新媒体时代。因为我国在新媒体方面真正走在世界前面,新媒体产生新的消费业态,发展速度是难以想象的。他认为“这可能是扩大中国文化软实力的大平台,在这个领域我们就不仅仅是数十万个作家,而是全部的草根大众,每一个人都有创造的权利。在这个意义上,文化权益已经通过新技术,每一个掌握了新技术的人都在自我落实。在这样一个环境下,新的制度和政策怎么进一步创新还得再研究。”
打好提升软实力这一仗
“任何国家都需两条腿走路,既要有硬实力,又要有软实力。如果硬实力不行,国家可能一打就垮,但如果文化软实力不行,国家可能不打自垮。” 张国祚说。
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助理、文化发展战略研究中心主任贾磊磊提出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主要路径,首先是增进主流文化的精神感召力,引领不同文化群体的价值取向,建构文化的核心价值体系;其次是增强流行文化的市场吸引力,满足不同接受群体的消费需求,建构民族文化的心理认同机制;再次是加强大众文化的社会凝聚力,整合不同利益群体的价值观念,建构爱国主义与集体主义的精神信仰;还有扩展传统文化的思想影响力,缝合不同社会群体的文化取向,建构公众对于传统文化的普遍共识;最后是汇聚无形文化的心理驱动力,弥合不同社会阶层的心理对立,建构具有普适价值的话语体系。
“我们要清醒认识到,文化发展自身有方式转变的问题。”高书生说,文化发展一定是大文化发展,而且这个大文化一定要深入到文化再生产的各个环节,形成大创作的体制,既包括文学艺术创作,也要包括学术创作,还包括网络文化的创作,既要面向国内也面向国际。同时是大生产,一定是从过去手工业式的、小作坊式的生产方式转变为社会化的大生产方式。一定是大消费,既包括公共文化消费,也包括多样化的、多层次的消费。最后要形成一个大贸易格局。现在推动文化走出去,我们坚持以企业为主体,在文化交流的同时,发展文化贸易,通过贸易的方式,通过推动文化产品的出口,通过我国文化企业海外的投资和经营,来带动、推动文化走出去。
国家广电总局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庞井君认为,中国发展文化一定要针对现实、面向未来。这就需要突出核心价值,把文化发展的制度与路径设计纳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框架之中,同时要解决媒介融合和新媒体等传播问题,我国的文化软实力才可望得到切实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