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 帅
党的十七大以来,中央芭蕾舞团不断开拓创新、努力奋进,在艺术创作、文化交流和服务社会方面做出了些许的成就。这一切,离不开党和政府的殷切关怀,也饱含着踏实勤奋的“中芭精神”。
开拓演出经营市场
多年来,中央芭蕾舞团始终坚持艺术应服务于社会大众的指导原则,每年到全国各地巡演。同时为普及高雅艺术,积极组织“走进芭蕾”的活动。每年几十场“走进大学”的演出已坚持了10多年。剧团的交响乐团演出也硕果累累。通过市场营销运作的摸索,开展了多种形式的演出,保证了剧团每年100多场的演出量,演出收入2000多万元,观众每年达到几十万人次。剧团还积极传承打磨优秀保留剧目,《红色娘子军》、《大红灯笼高高挂》、《牡丹亭》等中国芭蕾舞剧代表之作在中芭的精雕细刻之下,更加熠熠生辉。《红色娘子军》在庆祝建党90周年红色经典万里行活动中引起强烈社会反响;“大红灯笼”高高挂在了举世闻名的汉堡国家歌剧院;《牡丹亭》为爱丁堡国际艺术节平添了优雅灵动的中国印记。
积极对外文化交流
中央芭蕾舞团作为中国对外文化交流的“品牌使者”,出访了全球30多个国家和地区,扩大了中国文化对外的影响,引起了世界芭蕾舞坛与主流社会的关注,展示了国家软实力,为祖国争得了荣誉。在“走出去”的同时,中芭也推动了“请进来”的工作。为使引进剧目保持原汁原味、在国际竞争中脱颖而出,剧团千方百计邀请国际大师加盟剧目创作。剧团先后邀请博尼诺恢复排练《卡门》、《阿莱城姑娘》两部经典剧目;邀请米歇尔来团为青年演员何晓宇、张熙排练莫里斯·贝雅大师的代表作品《火鸟》;邀请德国教员罗兰·沃格、捷克教员巴巴拉等来团教课排练;邀请曼诺埃尔与中央芭蕾舞团共同打造《中法文化交流之春》芭蕾晚会;邀请国际著名指挥家马克思·博默前来为交响乐团排练《命运交响曲》音乐会等。
重视人才队伍建设
剧团一贯高度重视人才队伍建设,为了保障剧团的艺术质量和人心的稳定,剧团尝试对有贡献、能力优秀、为国争光等各类人员给予不同级别的“优秀表现奖励”,对工作满10年、15年的演员,给予“长期服务奖励”。众多演员在国际芭蕾舞大赛中获大奖,为祖国争得了荣誉,受到文化部的嘉奖。就拿2011年来说,5月,在素有“芭蕾奥斯卡”之称的“Benois de la Danse”国际芭蕾舞艺术节上,朱妍荣膺“最佳女舞者”奖;7月,在“首届北京国际芭蕾舞暨编舞比赛”中,马晓东获得芭蕾艺术基金大奖,战薪潞获得金奖,费波获最佳编舞奖,于国华获最佳指导教师奖。此外,王启敏、李俊等近20人次应邀赴德国、意大利、奥地利、俄罗斯、智利等国担任客席主演或参加艺术创作,他们的精彩表演和出色创作赢得了当地观众的一致肯定。
总结中央芭蕾舞团这些年的发展经验,可以看到以下几点:一是在党的文艺方针指引下,中芭始终坚持正面的文化导向和价值观,坚持遵循艺术规律、坚持保障艺术质量。二是以服务人民、服务社会为宗旨,坚持文艺普及与素养提高同步并重的方向。三是坚持传承中国文化,在引进与移植的同时,发挥中国文化与融汇创新的双重优势,借助在国际主流社会中被广受重视的高端艺术平台,有效地向国际社会展示了当今中国文明的风采与实力。四是坚持发掘一切可行条件,努力培养艺术人才,保障专业梯队人才的连续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