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版:专题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1版
要闻

第2版
综合新闻

第3版
环球参考
  标题导航
文化演艺,华侨城用“芝麻”打开产业化升级之门
华侨城:用艺术唤醒城市




 中国文化报 >  2012-05-18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文化演艺,华侨城用“芝麻”打开产业化升级之门

    华侨城欢乐海岸水秀《深蓝秘境》现场

    翟  群

    用大气、优雅、震撼这样的形容词来描述眼前的一切一点也不为过:当满目粉色水袖在舞台上尽情舒展的时候,仿佛有无数朵在风雪中怒放的梅花扑面而来……绚丽多彩的舞台背景,不停地变换于整个剧场中,动静相宜,音画一体,这种新奇的互动多媒体舞台表演形式,让表演者和舞台背景产生一种行云流水般的精彩互动,让观众在虚与实的穿梭中回味无穷——这一曲在5月18日第八届文博会开幕式晚会上惊艳亮相的《梦梅》,是由华侨城进行创作、将作为深圳市自己的大型精品文化演艺节目推向国际演艺市场的代表性作品《国风》中的华美篇章。

    作为中国旅游演艺的开创者和领跑者,华侨城在对旅游景区演艺产品励精图治20余年以后,《国风》将是其走出景区、走向世界的首次尝试。由最初旅游景区内一个可有可无的“点缀”,发展成为如今旅游景区体验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进而成为当前国家文化产业的一个亮点,一个具有非常可观市场容量的独立盈利板块,成为中国文化形象与品牌输出的一个重要支点,华侨城将文化演艺这颗“小芝麻”催化出何止百倍的能量。而华侨城文化演艺的这条突破与创新之路,也折射出中国文化产业的发展之路,华侨演艺的发展模式为当前我国的文化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样板。

    “深圳名片”走出去

    作为以文化产业为主营业务的中央企业,华侨城多年来坚持打造原创演艺精品,不仅受到游客青睐(驻场演出场均上座率超过70%),还获得业内的高度肯定。

    2011年,深圳华侨城旗下的著名景区“世界之窗”成功举办第26届世界大学生运动会闭幕式,并出色完成压轴演出,受到各界广泛赞扬,彰显了华侨城作为央企的综合实力和文化底蕴。华侨城的演艺产品俨然成为“深圳名片”,成为全国乃至世界游客一窥深圳文化的最佳载体。

    但华侨城并不愿意止步于此。除了向从各地来到深圳的游客展示深圳的精彩演艺之外,他们也在积极探求“走出去”,将能够代表国内最高演艺水平并具有鲜明华侨城风格和流派特点的演艺节目带到全国更多地方,乃至走出国门,把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推向世界。

    本届深圳文博会前夕,华侨城获得深圳市政府的文化产业专项资金,并主要投入到大型多媒体音舞诗画《国风》中。《国风》是由深圳华侨城国际传媒演艺有限公司与深圳歌舞团演艺有限公司发起,联合国内知名专家团队,共同策划的属于深圳市自己的大型精品文化演艺项目。该项目将作为凝聚深圳文化精神的“城市名片”,推向国内外演艺市场。

    与其他演艺项目相比,《国风》将更加突出其节目的文化内涵与科技含量。项目以中国传统伦理价值体系中的最核心因素“仁、义、礼、智、信”为纲分幕,通过历朝历代的服饰展示、历史事件等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同时也把中国功夫与中国戏曲巧妙融入其中,显示出深厚的文化底蕴。与此同时,其通过高新科技的应用,强调多媒体、动漫、动画与舞台、音乐的结合与创新,探索全新概念的舞台表演形式,将最先进的舞台科技与中国文化经典完美融合。

    无论对于深圳市政府还是华侨城,此次《国风》的合作都是天作之合。深圳市政府借助当地最优质的企业资源,将深圳文化精神推向世界;而华侨城也借此项目,走出景区,通过尝试常态演出与流动演出相结合的模式,走向国内更多地区及国际演艺市场。

    除了作为城市名片的文化输出,华侨城在演艺的管理输出上也取得了重要突破。日前,华侨城与锦州世园会签订了一笔金额达6000万元的演艺输出大单。根据协议,华侨城不仅将为2013年锦州世界园林博览会完成总体演艺规划,还将为世园工程建设提供演艺的专业咨询服务。这是华侨城演艺输出的首个大型项目,而据了解,近日华侨城与湖南等地的演艺输出合约也已敲定,合作金额约为2000万元。

    华侨城是我国旅游演艺的开创者和领跑者,最早在旅游景区开发演艺产品,并将文化演艺打造成为景区最受游客青睐的拳头产品。“十二五”期间,他们有望通过管理理念、运营经验、服务模式等的输出,将华侨城20多年的文化演艺经验在全国迅速复制并转换为真金白银,进一步领跑国内文化演艺市场,赢得下一轮市场竞争中的主导权。

    “芝麻”敲开产业化升级之门

    在目前华侨城的文化产业集群中,文化演艺是七大最重要的业务板块之一。华侨城集团也对其寄予厚望,希望未来几年内将演艺产业单独分拆上市,以获得在该领域的更大空间与话语权。

    不为人知的是,华侨城旅游文化演艺的萌芽其实出自非常偶然的一次实验性演出。从景区的实验性演出逐渐发展成为具有一定体量的文化产业细分行业,进而成为国家文化产业重点关注行业,成为拉动和刺激我国文化消费的一个新的增长点,华侨城的文化演艺之路正是我国文化产业由小到大、由弱到强,不断成长突破的一个鲜明写照。

    华侨城最早的表演,是在1989年“锦绣中华”建成后,当时在葡萄架下临时铺了一块地毯,从外面请来几个演出队伍做了一些小表演,这可以说是中国景区秀最早的雏形。没有专业演员,也没有独立售票,那时的文化演艺,可以说是景区里可有可无的一个“点缀”。

    2001年,华侨城投资1亿多元建设世界之窗环球舞台,这个当时被称为“中国第一舞台”的最大演出面积可达1200平方米,台口最宽处达48米,可容纳观众1万余人,多项建设指标都创造了中国甚至亚洲第一。也正是从那时候起,华侨城的“景区秀”模式开始被国内大量同行模仿,国内旅游文化演艺市场开始初具体量。

    2008年及2011年,华侨城先后在北京、成都和上海建造了独立于景区的城市剧场,并打造出了与这几座城市的城市文化、地方特色紧密融合的大型城市秀《金面王朝》、《天府蜀韵》、《深蓝秘境》,旅游演艺与旅游景区的门票开始完全分开发售,并成为华侨城文化旅游收入的一个重要来源。

    截至2011年,华侨城在全国已拥有容纳千人以上的专业剧场及表演场地23个,演职人员近2600名(其中专业演员1800多名),累计推出各类原创的演艺节目57台(场),20多年来累计接待观众近7600万人次。华侨城旅游文化演艺成为国内当之无愧的“巨无霸”。

    2012年,文化部发布《文化部“十二五”时期文化产业倍增计划》,明确提出了“十二五”期间的11个重点行业和发展目标,其中首个便是演艺业。《计划》中提出,将建设10家左右覆盖全国主要城市的全国性跨区域的文艺演出院线,形成1到2个国际知名的演艺产业集聚区,为实现从演艺大国到演艺强国的跨越奠定基础。至此,文化演艺已经上升到国家战略的显要位置。

    可以说,正是有了华侨城这类大型央企敢为人先的魄力,才使得旅游演艺的小“芝麻”催生出不可小觑的大“能量”,成为我国文化产业实现发展升级的重要力量。

    产业升级关键在机制创新

    文化企业是文化产业发展的主体,决定着文化产业发展的总体水平。文化产业强必须先有一批敢于创新、实力强劲的文化企业。文化产业发展的关键在企业,企业发展的关键在于不断的突破与机制创新,这是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一条必由之路。

    华侨城集团多年来保持在我国文化旅游业的领先地位,离不开其独特的创想文化和不断的机制创新。

    早在2004年,华侨城凭借在演艺方面的资源优势,积极参与深圳市歌舞团的改制,组建了深圳歌舞团演艺有限公司,使改制后的深圳歌舞团彻底走上了市场化运作的道路。华侨城的大胆尝试和创新,实现了企业与艺术团体的成功“嫁接”。这一举措大大推进了深圳文化体制改革的进程。

    十七届六中全会以来,文化产业得到党和国家的空前重视。华侨城因应文化大发展的政策及趋势,迅速组建新业务拓展部,成为华侨城文化产业主要运营平台。以此为平台,华侨城将一批文化产业创新公司纷纷纳入其中,如华侨城国际传媒演艺公司、华侨城文化旅游科技公司、华侨城旅游策划公司、华侨城哈克文化有限公司等。

    华侨城集团党委书记、深圳华侨城股份有限公司首席文化官郑凡在多个场合强调,新业务拓展部就是华侨城的小“特区”,要按照市场化的标准,建立和打造一支优秀的编创人才、管理人才和市场营销人才队伍,制定和执行一套充满活力的、以市场为导向的运营机制,通过制度创新推动华侨城文化产业在“十二五”时期尽快取得突破。

    机制一创新,文化产业捷报频传。与深圳市政府联合打造重点项目《国风》,对锦州世园会和湖南张家界的演艺输出,华侨城文化演艺迅速铺开新路,从原来的创意为主转变为经营主导,“创意+经营+管理”的企业运营能力迅速提升。

    根据《文化部“十二五”时期文化产业倍增计划》,“文化产业增加值年平均现价增长速度高于20%,2015年比2010年至少翻一番”。作为11个重点关注行业之一,文化演艺将迎来空前的发展机遇。而华侨城,显然已经做好十足准备。可以预见,华侨城文化产业发展的春天即将到来。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